1不3要,消弭手足計較與爭競

「弟弟的果汁比較多,不公平!」、「媽媽偏心,每次都只罵我,不罵妹妹!」⋯⋯手足間層出不窮的計較,讓不少父母既心煩又苦惱。諮商心理師分享,如何透過「一不三要」,看懂孩子計較與爭競背後的渴望和需求。

 

1不3要,消弭手足計較與爭競

shutterstock

文|鄭翔好(諮商心理師)

手足愛計較、爭競,讓你心累了嗎?

「弟弟的果汁比較多,不公平!」、「媽媽偏心,每次都只罵我,不罵妹妹!」、「哥哥可以買點心,我也要!」……手足間層不出窮的計較、抱怨不公平,讓不少父母既心煩又苦惱。

手足間什麼都能比,舉凡:我比你高、我跑得比較快、我力氣比你大、我比較聰明、我最會爬,甚至會出現「哈哈哈!弟弟,你跑好慢」、「妹妹,你畫的好爛」、「哥哥是北七」、「姐姐是大胖子」等取笑與批評的話語。

看懂孩子計較與爭競背後的渴望和需求

1、我是特別的

大部分手足計較與爭競下的內心渴望是:我是特別的!渴望自己是特別的、被喜愛的,常會藉由貶抑其他手足來凸顯自己的價值,傳達出「我比你更特別」的訊息。

2、感受與父母的連結

同一對父母生的孩子,卻有不同的性情與個別的需求,但有一個共通的需求是——感受到與父母是有連結的。 

當父母和每個孩子有個別的連結,並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重視、有價值的,這樣的安全感能讓孩子們將手足視為朋友,與手足發展出健康的手足關係,而不是競爭對手,手足不需要透過競爭來獲取父母的關注和愛。

如何消弭手足計較與爭競

當手足經常比較、爭競與取笑,不僅會激怒手足的情緒、傷害手足關係、甚至損傷其自尊,不能置之不理,以下方法能減少手足計較與爭競。

1、不拿手足相互比較

有些長輩或父母看似希望透過「比較」來激勵孩子不良的行為,如:「趕快,哥哥都寫好作業去玩了,你還在這裡慢吞吞!」、「喂,你是哥哥耶,你怎麼吃飯還輸你弟啊!」、「你看看,自己的東西都不收,你妹妹都可以把東西收的那麼整齊。」、「喔!你怎麼那麼笨啊!你姐姐在你這個年紀都會這些事了!」,這些言談中刻意或不自覺比較孩子的行為、表現或能力,反而會製造手足敵對的狀態,被負面比較的孩子會覺得挫敗,認為自己是失敗者。

2、每次只將焦點放在一個孩子身上

當父母要處理孩子的問題與行為時,僅需要把焦點放在這位孩子當時的情況、要討論的言行舉止,不需要把其他手足的表現拉進來比較,或以其他手足行為當作標準。如:「弟弟,我們要出門了,請你把客廳的玩具收好,你完成後,請通知媽咪來檢查是否過關?」負面的比較則是:「弟弟,你還不趕去快收玩具,你看哥哥收得又快又好,等一下哥哥可以跟我們出去,你要留守在家嗎?」反而造成負面效果。

3、與每個孩子有一對一的「親子約會時間」

當父母願意分別時間,安排與每個孩子一對一的「親子約會時間」,並專注陪伴孩子,沒有其他事物、家庭成員、手機或工作干擾,這段親子的特殊時光能讓彼此的心靈充滿關注與愛,與孩子的情感產生個別的連結。

如果我們也真誠表達出「期待」與孩子的約會時間,如:「我好喜歡跟你一起約會的時間」、「能夠跟你一起約會,我好開心」,更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重視、被愛且被珍惜,增強孩子的歸屬感。

親子約會時間的安排,可事先和孩子一起討論與規劃,找出親子都喜歡的事,或是孩子特別希望你能陪伴他一起做的事,如:爸爸帶喜歡棒球的弟弟去看球賽,媽媽陪熱愛美食的哥哥一起動手做料理等。 

4、時常肯定孩子的價值

父母可透過邀請孩子協助家庭事務,當孩子有貢獻時,會感到自己擁有能力、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找到機會就可和孩子說:「我需要你的幫忙」,確保孩子知道,你有多麼感謝他的協助。並讓孩子知道每個人生來都是獨特、重要且有價值的,不會因為他們的表現或成所影響。

當孩子經驗到父母接納他本來的樣子,孩子也會感受到自己被深愛著、在家裡是特別的,不需要透過貶抑別人來提升自我價值,也會更接納與喜歡自己。

消弭手足計較與爭競,不僅是清理手足關係中的雜草,更有益於孩子發展正向情緒與健康的手足關係。

 

(責任編輯:林胤斈)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總是愈幫愈忙,但媽媽還是好愛你的幫忙

家中小寶貝各種無厘頭的行為,常讓爸媽覺得可愛又無奈。日本圖文作家高木直子新書,將親子日常繪製成漫畫,可愛又逗趣的內容定能讓許多爸媽們看了會心一笑。

 

孩子總是愈幫愈忙,但媽媽還是好愛你的幫忙

你家的小寶貝也會搶著做家事嗎?是幫忙還是「幫倒忙」呢?Shutterstock

編按: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父母的陪伴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有孩子陪伴的父母又是什麼感覺呢?從孩子出生、牙牙學語到跟爸媽聊天,看似平凡的日常,既溫馨又抓狂、有成就也有挫折,但這些酸甜苦辣,都是親子相互成長的養分。以下四個小故事,摘錄自《媽媽的每一天:高木直子陪你一起慢慢長大》:

1.媽媽就愛你的「幫倒忙」

小幫手愛幫忙

小幫手愛幫忙小幫手愛幫忙小幫手愛幫忙

2.到底是誰需要被哄睡?

哄女兒入睡好辛苦哄女兒入睡好辛苦哄女兒入睡好辛苦哄女兒入睡好辛苦

3.媽媽牌理髮廳開張啦

直子家庭美髮開張直子家庭美髮開張直子家庭美髮開張直子家庭美髮開張

4.你有過半夜醒來發現小孩盯著你看的經歷嗎?

睡覺的時候也很忙睡覺的時候也很忙睡覺的時候也很忙睡覺的時候也很忙

作者簡介|高木直子

以《150cmLife。》一書踏進圖文界後接連推出多本作品,主要著作有《一個人住第5年》《一個人吃太飽》《一個人去跑步:馬拉松1年級生》《一個人好想吃:高木直子念念不忘,吃飽萬歲》《一個人的每一天》《一個人搞東搞西:高木直子閒不下來手作書》《已經不是一個人》等。現在是一個女兒的媽媽,每天沉浸在育兒的幸福中。

媽媽的每一天:高木直子陪你一起慢慢長大

*本文摘錄自大田出版《媽媽的每一天:高木直子陪你一起慢慢長大》,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劉映均)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訂定「兒童確診計劃」 確診隔離不慌亂

台灣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已進入共存階段,雖然Omicron病毒多屬成輕症,但一旦確診仍必須進行居家照顧。《親子天下》依據指揮中心所提供的指引以及各領域專家的建議,擬定一份兒童確診計畫書,讓大家有備無患,共同面對疫情變化。

 

訂定「兒童確診計劃」 確診隔離不慌亂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家長可參考兒童確診計畫書,即便面對疫情變化也不慌。

疫情升溫,專家預估,此波疫情確診個案將以未成年人居多。然而,不論是學齡前或是小學階段,父母都是主要照顧者。目前統計顯示,Omicron病毒九成以上都是輕症,基本上都會以居家隔離為主,如何按部就班安排確診計劃相當重要。面對可能發生的隔離狀況,公衛專家建議先進行家中資源盤點。

提前盤點家中資源,預先為確診做好準備

  1. 確保隔離者可以一人一室,盡量不共用衛浴,若無法避免共用,必須於使用前後以酒精或是漂白水進行確實消毒。
  2. 備好快篩試劑,為避免衛生機關提供的快篩緩不濟急,可提前準備足量快篩試劑,建議每人以五支為準備量。
  3. 食物部分,可以確認有無家人或朋友協助,其次可尋找可信賴的食材購物外送平台或群組,建議以一週的食物量為採購單位。若是食物外送平台,如UBER、FOODPANDA等,可以送餐食註記為隔離者,在雙方不接觸的情況下取物。
  4. 酒精和漂白水先買好。除了確診後的居家環境消毒,隔離期間的換洗衣物也可以依照衣物特性加入稀釋過後的漂白水。此外,也建議盡量將衣物曝曬於陽光下,或者可使用烘乾機,溫度設定為70度,可殺死細菌。
  5. 兒童退燒藥物例如安佳熱、抗組織胺緩解過敏例如勝克敏、綜合感冒熱飲、退熱貼、小兒專用電解質液、益生菌等。
  6. 血氧機

兒童一旦確診,家長便會是照顧者,也可能有其他同住家人,為避免病毒傳播可以這樣做:

  1. 在家裡安排一個獨立通風的空間。
  2. 照顧者請配戴醫用口罩,且每天更換。
  3. 3歲以上的孩子在父母指導下可配戴口罩。若孩子戴不住口罩且有咳嗽、打噴嚏時,鼓勵用衛生紙或善用手肘適度遮掩。
  4. 照顧者應避免跟孩子共食、共用餐具或衛生用品(如碗筷、茶杯、毛巾等),避免形成交叉感染。照顧者的用餐時間可與孩子錯開,若孩子需要協助餵食,則可戴著口罩降低感染的風險。
  5. 哺乳媽媽可用杯餵或瓶餵持續給予母乳餵食,增加孩子的抵抗力。哺乳前後請用肥皂或酒精洗手,而奶瓶、杯子和集乳器每次使用完畢需清潔及消毒,且不與他人共用。若需親餵,建議除戴口罩外,嬰兒接觸到的部位都需清潔和消毒。
  6. 避免讓孩子接觸動物,因有少數案例是病毒透過寵物來傳播。
  7. 若必須共用衛浴,建議確診者最後洗澡,每個人使用前後都充分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8. 使用消毒用酒精(75%)與漂白水,每天居家環境至少應消毒三次,特別是經常接觸到的地方,例如門把、水龍頭、桌面、遙控器、電子儀器表面等。
  9. 居家隔離期間垃圾處理,不得交由他人代為處置,可先置放於家中,待解隔離後再行處置。或是聯繫關懷人員,請其代為安排清潔隊專人處置。

該做快篩還是PCR?急診醫學會製圖說明

除了食衣住行上的準備,什麼時候要快篩?什麼時要做PCR?台灣急診醫學會也特別製作圖表說明,也提醒民眾,無接觸史且無症狀,是無需篩檢,只要維持適當個人防護及衛生習慣即可。

台灣急診醫學會說明,讓民眾在篩檢、確診時都能做好準備。台灣急診醫學會提供。

台灣急診醫學會說明,讓民眾在篩檢、確診時都能做好準備。台灣急診醫學會提供。

根據指揮中心的策略,目前主要篩檢方式以快篩為主,陽性者再以PCR確認。若快篩為陽性,建議:

  1. 無症狀或輕症先前往社區篩檢站(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依據各篩檢站執行方式,篩檢完後回家等待篩檢結果。
  2. 若有發燒合併呼吸喘、嘴唇或指甲按壓呈現紫色狀況,可能有血氧降低狀況,建議前往大醫院急診。

經相關單位PCR檢測確認為陽性後,等候各地衛生局通知,開立居家隔離單。若小朋友未滿12歲,須一名成人固定陪同隔離,也會視為居家隔離,同樣需開立居家隔離單。

  1. 打電話給確診前兩日的密切接觸者,包括同班老師、安親班、補習班等,請他們密切觀察有無症狀。
  2. 與衛生單位建立聯繫管道,確保雙方溝通狀況無礙,依據指示開始隔離。

(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責任編輯:林胤斈)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音符號變身故事主角,3歲也能學的注音圖像法

不論幾歲學注音,注音圖像、故事與兒童語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注音符號變身故事主角,3歲也能學的注音圖像法

當注音符號的字音與字形都能與孩子的生活有連結,每個符號都有故事時,孩子自然能目不轉睛的學習。照片:曾千倚攝

「手裡拿著飲料罐,上面畫個彎彎,輕輕打個勾,飲料罐打開『ㄅ』聲響,『ㄅ』聲響的『ㄅ』。」聽陳秋玲教注音,像念歌謠般,一聽就能朗朗上口,上課的小朋友們也忍不住跟著用嘴巴發出「ㄅ」的聲音。

上課時,笑起來經常是比孩子還大聲的陳秋玲,曾是小學老師,熱愛研究國語文的教學方法,她在臉書經營「陳秋玲的正音ㄅㄆㄇ」粉絲團,經常直播向家長分享注音教學、親子共讀技巧,吸引上萬名粉絲加入,趣味與創新的注音教學,甚至吸引幼兒園、國小老師及正音班業者來取經,協助解決孩子注音學習上的困難。

「不論幾歲學注音,圖像、故事與兒童語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她利用字音與字形連結的方式,將ㄅㄆㄇ37個符號和結合韻全都圖像化,甚至編寫成故事,只要聽得懂故事的孩子,不管幾歲,就可以看圖學得會。

所以,「ㄐ」可以是肌肉的「ㄐ」,連結的圖案與故事:「一位大力士,勾起左手臂,握起拳頭,變成無敵肌肉手。」結合韻「ㄧㄢ」的圖卡畫上著眉毛和眼睛,眼睛下面還多一條彎彎的線,「這是眼睛的『ㄧㄢ』,眉毛眼睛笑笑線」。當孩子能認得眼睛和眉毛時,就可以去連結那個發音,而眼睛下方多出來的線就是「ㄢ」突出的那一撇,「我原本設計那是魚尾紋,是孩子說笑笑線的,」陳秋玲笑著說。

 

打開飲料罐「ㄅ」聲響的「ㄅ」。曾千倚攝

當結合韻多了圖像的輔助後,有鬍子的是「ㄧㄠ」,不會和「ㄠ」搞錯;「ㄧㄝ」是葉子的「ㄧㄝ」。曾千倚攝

學障兒教學經驗出發,將注音角色化

透過小孩的角度看待注音知識,其實是源自於曾經教過學障生的經驗。她回顧,早年在學校教書時,也是採用傳統的字卡教學,和孩子玩遊戲,那時,曾有個孩子,不知為何,教了一週,連打個叉叉,非常簡單的「ㄨ」,都無法認得。事後才知道,孩子有閱讀上的困難,她必須改變教法,因而試著把每個注音符號都擬人化。

 

「對類似學習有困難或專注力不容易集中的孩子,不能只跟他說:這是『ㄨ』,要跟他說,這是『ㄨ小孩』,」只見陳秋玲將雙手在胸前比出交叉狀,示範著:「比出你的『ㄨ小孩』,跟我握握手」。反覆嘗試過許多不同的教法後,她發現,當這些符號對孩子而言能有生命,可以跟符號互動時,他們會覺得好玩、有意義,就能夠記住。當然,這樣的教法,能夠幫助學習困難的孩子學會,一般孩子更是玩得開心。

 

長期第一線的注音教學經驗,她觀察,學生在注音的學習上,最常卡關的地方是聲調的分辨和相似字辨別。因此,她編寫聲調故事「蚊子歌」,讓孩子去模仿聲調念出來的感覺,不要再用數的。比方說:蚊子想睡覺的聲音是「一聲」、蚊子往上飛的聲音是「二聲」、想上大號用力變「三聲」、愛生氣變「四聲」等,這個小撇步也在教師社團內引起廣大迴響,不少小學老師也應用在自己的教學上。此外,為了能讓孩子分清楚相似字形的注音,她不按照ㄅㄆㄇ的順序教,反而是利用群組教學法,讓寫法或發音類似的符號放在一起教,此舉可讓孩子一次搞清楚「ㄅㄉㄌ」的差別。

 

用注音故事啟動親子共讀

 

除了是老師,陳秋玲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儘管大女兒才3歲多,她把注音的故事當做親子共讀的素材,每天講給孩子聽。對她來說,注音已經不是一項必須及早準備好的功課,反而是親子間聊天的話題,所以,不僅她的注音故事裡很多靈感是出自她小孩喜歡的東西,母女間也經常出現:「媽媽,妳說的是頭上有兩根針的『ㄝ』小孩嗎?」這類只有她們懂的獨特對話。

漫長的暑假,不知道可以和孩子做什麼樣的親子活動,不妨就來講注音符號的故事吧!

*ㄅ先生的扁擔

「ㄅ」先生拿扁擔,爬了一座大高山,腳很累,手很痠,腦筋一動玩頂扁擔,長扁擔橫著放,穩穩趴在「ㄅ」頭上。「ㄅ」頭上有長扁擔,走路變得不簡單,鳥來站,猴子來搶,敲得扁擔「ㄎㄎ」響。

(用意:教孩子區分「ㄅ」和「ㄎ」的差異)

*ㄝ和ㄟ交友大賽

「我們才不像!」「ㄝ」和「ㄟ」不開心的說。

這一天,他們約在公園,進行一場交朋友比賽,比比看誰的朋友多。時間過得很快,「ㄝ」和「ㄟ」早就蹲好馬步,準備迎接朋友們,

第一個想坐上馬步,要跟他們當朋友的是「ㄆ」,只是才見「ㄆ」站在他們中間,左看看「ㄝ」,又看看「ㄟ」,想了1秒鐘後決定走向「ㄝ」,卻被「ㄝ」頭上的兩根針刺到屁股,痛得跳起來,哭著跑去抱住「ㄟ」。

「ㄟ」笑著安慰「ㄆ」說:「別哭!快坐到我身上來玩溜滑梯。」沒多久,兩人就變成好朋友。

接下來,「ㄅ」、「ㄇ」、「ㄉ」也跟「ㄆ」一樣,都被「ㄝ」刺傷,跑去和「ㄟ」做朋友。

「ㄝ」雖然很難過,可是沒有放棄,直到「ㄧ」和「ㄩ」出現,事情改變了。

 

其實「ㄧ」是柔軟的海綿墊,「ㄩ」是玻璃魚缸,兩個人都不怕針,只怕溜滑梯,因為溜滑梯會讓他們翻跟斗和受傷,

所以「ㄧ」和「ㄩ」坐在「ㄝ」身上,不但沒有痛得跳起來,還開心的聊天。

更神奇的是,「ㄧ」還邀請「ㄅ」、「ㄇ」、「ㄉ」、「ㄆ」坐在他們身上,從此,只要有「ㄧ」、「ㄩ」在,「ㄝ」就不怕沒有朋友了。

(用意:教孩子區分「ㄝ」、「ㄟ」及認識「ㄧㄝ」、「ㄩㄝ」、「ㄨㄟ」的用法)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2 親親班 第12週 體能活動

本週體能活動

除了訓練孩子的核心肌群之外,

還有本體覺的訓練
本體覺不好,孩子可能會有幾項行為

(1)力氣不足、動作笨拙情形

(2)喜歡從事靜態活動,例如:閱讀、自己玩、高談論闊,容易有眼高手低、說的比實際做得好。

(3)走路容易搖晃、易跌倒,無法辨別位置

(4)可能在力道控制上較無法拿捏,最常見的就是在小朋友寫字的時候容易過大或過小力

(5)搜尋更多的感覺刺激,而常常讓人誤會是調皮的孩子,為什麼會到處跑、常常做誇張的大動作、動來動作、到處衝撞…等。

 


參考文章出處:


什麼是本體覺?竟然對孩子如此重要 (https://mamilove.com.tw/articles/858)

本體覺活動,居家活動建議 (https://sijhih.cgh.org.tw/rwd102/store/F4/169-11.pdf)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這幾週的小單位積木開始玩不出新意
每一棟大樓都稱為【101大樓】
孩子頂多蓋了一棟又一棟的瘦長大樓,

接著就推倒,重蓋,如此反覆
這時候就該老師進場了!

 

本週的計畫圖,

請孩子從印好的圖示作品中找一張
所以在學習區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已的目標
當然孩子的完成度有差異,

老師需要隨時注意孩子的需要給予能力鷹架
在觀察孩子的同時

作了以下紀錄


孩子很喜歡彈珠軌道
給他們不同的搭建新意
體驗另一種滾彈珠的趣味
接著他們會產生更多的創新想法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jpg

5- 2.jpg

午餐由大同餐盒公司提供:https://sites.google.com/mail.wses.tc.edu.tw/wseslunch/%E9%A6%96%E9%A0%8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2 親親班

第11週 活動花絮

➡️軌道積木—有戶外樂高牆經驗的孩子,開始對於牆面軌道有想法

➡️百利智慧片區—變色面具,孩子發現從不同顏色透明片看出去,世界顏色變不一樣

➡️剪紙區—老師提供素材,自己做出一套英雄裝

➡️六形六色—鏡面夾角的變化與感知、形狀片堆疊後造形比較

#文山附幼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2 第7-9週 親親班教學活動花絮

孩子的臉部彩繪從摸索隨意塗抹,

到現在有意義的角色倣模

孩子們的學習歷程,

每一步都是有存在需要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歲前小手肌訓練比寫字重要

在「贏在起跑線」概念的影響下,急欲求成蔚然成風,幼稚園階段的書寫練習已不止於畫圈和橫直線的寫字基本功,而是在基礎筆劃都沒有打穩之下直接學寫字,要求三、四歲幼兒書寫「高樓、大廈、米飯、座位……」筆劃繁多的中文字也不是甚麼新鮮事。這種現象令人感慨!我們為何不能讓幼兒先把「一、二、三、人、口、手、大、小」這類簡單的基本筆劃字寫好了,然後才進階複雜漢字呢?中文筆劃多的字體結構往往都由簡單的字組合成,本末倒置的寫字順序只會平添幼兒學寫字的困難。人生是場馬拉松長跑,起步快的人不一定就有耐力撐到終點,我們看重的不應該是一時半刻的「教學成果」,幼兒的實際需要才是重要的。

香港年輕一輩的手寫中文字大多不美觀,大家有沒思量過其中因由呢?其實問題正是出在太早開始寫字,學寫字的過程沒有配合幼兒的實際情況而循序漸進。幼兒的小手肌肉尚未發展成熟,小手沒有足夠的力量配合握筆,結果導致握筆姿勢錯誤影響字體書寫。幫助幼兒學好寫字,應該提供足夠鍛鍊機會發展小手肌肉,這些功夫可以由小朋友零歲做起。以下提供一些訓練方法,供大家參考。

0至1歲

0至1歲的小朋友會有本能的抓握反射動作,一旦觸摸到東西便不會放手。當輕壓嬰兒的掌心時,他們的手指便會向內彎曲作握物狀,這種反射動作會在三個月大時漸漸消失。多鼓勵嬰兒用手觸摸、探索,使他們感覺自己雙手的存在。

能完成動作︰——

  1. 握物搖動︰三個月後,嬰孩會慢慢用手搖動握在手中的東西,並開始輕輕搖動輕巧的物件。
  2. 手指掌心抓物︰運用手指和掌心的力量抓握物件,此時嬰孩取物,懂得運用中指、無名指和尾指的力量。
  3. 拇指握物︰在一歲以內,應能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握物件。
  4. 指頭拾物︰幼兒的小手肌肉動作會隨年紀增長而日益精進,開始活用拇指及食指拾起小東西,家長可讓他們多練習拾起葡萄乾或小餅乾等動作。

訓練要訣:可用柔軟的掃、海綿或絨布輕觸小朋友的手掌,並由掌心慢慢移向手指;玩沙、漿糊畫、麵粉團、泥膠等遊戲,都能促進幼童的小肌肉敏銳度。訓練期間請留意幼兒握物的方法,逐步教導他們由緊握到捏碎細小物件的技巧。

1至2歲

一歲以後手部肌肉愈來愈靈活,已能善用小手完成許多工作,比如拉拉鍊、插鑰匙孔、從瓶子倒出小物件等等。只要在安全的情形下,都應鼓勵孩子探索,這樣也有助他們建立信心、能力感和主動性。

能完成動作︰——

  1. 臘筆塗鴉︰大概在周歲後的兩、三個月便能以掌心抓握的方式塗鴉。
  2. 翻開厚書︰有些幼童在一歲前已能做到翻書這個動作,但翻開厚厚的書則要一歲多才能辦得到。
  3. 疊高積木︰疊高四塊邊長一吋積木的動作,一歲半就可以隨意做到了。
  4. 握筆塗寫︰近兩歲的時候,會由三隻手指抓物進步到運用四隻手指(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握筆塗寫。

訓練要訣:此時小手已相當靈活,愛用小手把玩家中不同的物件,例如從父母的皮包內拿出不同的東西,甚至翻箱倒櫃。家長不要為了怕麻煩而禁止這類探索行為,反而要正面鼓勵好奇心、求知欲,小手肌肉練習得多才會更靈活。

2至3歲

開始慢慢建立個人興趣,電視對兒童的吸引力會進一步增強,看電視時間過久會導致活動力減少,大小肌肉都會因運動不足而缺乏鍛鍊,必須特別注意。這個階段已能做到用拇指和食指逐頁翻書,以及扭開瓶蓋等動作。

能完成動作︰——

  1. 畫橫線︰能畫出向不同方向延展的直線。
  2. 學習剪紙︰可以學習使用兒童剪刀,開合剪刀的過程,能訓練小手肌肉的靈活性。
  3. 串珠子︰串珠子對幼兒來說,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此時已能做到把五粒直徑半吋的小珠子用繩子串連起來。
  4. 簡單圖形︰能畫出圓形和四方形,只是圖形掌握得還不夠精準。

訓練要訣:以寫字板、變色筆或水彩筆等培養塗鴉興趣。留意幼兒的握筆方法,及早糾正錯誤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握筆方法。家長的焦點不宜放在畫畫能力之上,執著於圖畫是否美麗,會打擊塗鴉興趣。還應多玩串珠、拼圖、砌積木等遊戲,繼續鍛鍊小手指動作的精準度。

3至4歲

此時手部肌肉的發展,不再像零至三歲時的進步那麼顯著。不過在更多的精細動作上,靈活度會表現得更好,小手肌肉進展雖然減緩,但仍應繼續相關訓練。

能完成動作︰——

  1. 剪斷紙條︰能用剪刀剪斷約兩吋寬的紙條或紙片,這個動作比以前會大有進步。
  2. 畫十字和三角︰能畫出十字和三角形,畫圖形的能力有所提高,精準度也提高了。
  3. 擰上鍊玩具︰能擰動上鍊玩具,說明小手指的力量又增強了。
  4. 搓泥膠球︰把泥膠搓成直徑約一吋的小球,這個活動是小手肌肉的難度挑戰,必須運用小手指和手掌力量的相互配合。

訓練要訣:搓捏泥膠能鍛鍊小朋友的手指力量,搓泥膠球更是小手靈活度的大挑戰,也是激發想像力的過程,好比用菱形加三角形變成一條魚等拼圖遊戲;還可利用填色遊戲、叠高積木等,吸引小朋友鍛鍊小肌肉,這對日後握筆寫字也會大有幫助。

4至6歲

寫字練習不宜在4歲前進行,過早的寫字訓練,不但扼殺幼兒的寫字興趣,小手肌肉的發展也未能配合。宜結合小朋友的興趣,針對性的進行強化訓練,如做手工時以剪刀剪曲線,畫畫前自行用夾子把畫紙夾到畫板上。

能完成動作︰——

  1. 泥膠塑物︰把泥膠搓成各種日常餐具器皿,過程中除了運用手指肌肉外,手掌肌肉也獲得鍛鍊。
  2. 點與點連線︰能用線將兩點連接起來,手部肌肉發展有明顯進步。
  3. 使用剪刀︰這個階段能自如的剪出不同圖形,如圓形、方形和三角形等都已難不倒他們。
  4. 對摺摺紙︰年紀太小的孩子無法將手工只平均對摺得非常工整,但此時已能大致掌握摺紙技巧。

訓練要訣:四歲後,約K2,一般幼稚園多已開始進行寫字練習,此時應多留意小朋友寫字和握筆是否正確,發現錯誤要盡快糾正。不要只重視字體端正與否,寫字興趣及手指握筆的力度和姿勢都不容忽視。應多鼓勵小朋友利用玩泥膠、夾木夾、摺紙等方式,練習小手肌肉。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