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變身故事主角,3歲也能學的注音圖像法

不論幾歲學注音,注音圖像、故事與兒童語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注音符號變身故事主角,3歲也能學的注音圖像法

當注音符號的字音與字形都能與孩子的生活有連結,每個符號都有故事時,孩子自然能目不轉睛的學習。照片:曾千倚攝

「手裡拿著飲料罐,上面畫個彎彎,輕輕打個勾,飲料罐打開『ㄅ』聲響,『ㄅ』聲響的『ㄅ』。」聽陳秋玲教注音,像念歌謠般,一聽就能朗朗上口,上課的小朋友們也忍不住跟著用嘴巴發出「ㄅ」的聲音。

上課時,笑起來經常是比孩子還大聲的陳秋玲,曾是小學老師,熱愛研究國語文的教學方法,她在臉書經營「陳秋玲的正音ㄅㄆㄇ」粉絲團,經常直播向家長分享注音教學、親子共讀技巧,吸引上萬名粉絲加入,趣味與創新的注音教學,甚至吸引幼兒園、國小老師及正音班業者來取經,協助解決孩子注音學習上的困難。

「不論幾歲學注音,圖像、故事與兒童語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她利用字音與字形連結的方式,將ㄅㄆㄇ37個符號和結合韻全都圖像化,甚至編寫成故事,只要聽得懂故事的孩子,不管幾歲,就可以看圖學得會。

所以,「ㄐ」可以是肌肉的「ㄐ」,連結的圖案與故事:「一位大力士,勾起左手臂,握起拳頭,變成無敵肌肉手。」結合韻「ㄧㄢ」的圖卡畫上著眉毛和眼睛,眼睛下面還多一條彎彎的線,「這是眼睛的『ㄧㄢ』,眉毛眼睛笑笑線」。當孩子能認得眼睛和眉毛時,就可以去連結那個發音,而眼睛下方多出來的線就是「ㄢ」突出的那一撇,「我原本設計那是魚尾紋,是孩子說笑笑線的,」陳秋玲笑著說。

 

打開飲料罐「ㄅ」聲響的「ㄅ」。曾千倚攝

當結合韻多了圖像的輔助後,有鬍子的是「ㄧㄠ」,不會和「ㄠ」搞錯;「ㄧㄝ」是葉子的「ㄧㄝ」。曾千倚攝

學障兒教學經驗出發,將注音角色化

透過小孩的角度看待注音知識,其實是源自於曾經教過學障生的經驗。她回顧,早年在學校教書時,也是採用傳統的字卡教學,和孩子玩遊戲,那時,曾有個孩子,不知為何,教了一週,連打個叉叉,非常簡單的「ㄨ」,都無法認得。事後才知道,孩子有閱讀上的困難,她必須改變教法,因而試著把每個注音符號都擬人化。

 

「對類似學習有困難或專注力不容易集中的孩子,不能只跟他說:這是『ㄨ』,要跟他說,這是『ㄨ小孩』,」只見陳秋玲將雙手在胸前比出交叉狀,示範著:「比出你的『ㄨ小孩』,跟我握握手」。反覆嘗試過許多不同的教法後,她發現,當這些符號對孩子而言能有生命,可以跟符號互動時,他們會覺得好玩、有意義,就能夠記住。當然,這樣的教法,能夠幫助學習困難的孩子學會,一般孩子更是玩得開心。

 

長期第一線的注音教學經驗,她觀察,學生在注音的學習上,最常卡關的地方是聲調的分辨和相似字辨別。因此,她編寫聲調故事「蚊子歌」,讓孩子去模仿聲調念出來的感覺,不要再用數的。比方說:蚊子想睡覺的聲音是「一聲」、蚊子往上飛的聲音是「二聲」、想上大號用力變「三聲」、愛生氣變「四聲」等,這個小撇步也在教師社團內引起廣大迴響,不少小學老師也應用在自己的教學上。此外,為了能讓孩子分清楚相似字形的注音,她不按照ㄅㄆㄇ的順序教,反而是利用群組教學法,讓寫法或發音類似的符號放在一起教,此舉可讓孩子一次搞清楚「ㄅㄉㄌ」的差別。

 

用注音故事啟動親子共讀

 

除了是老師,陳秋玲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儘管大女兒才3歲多,她把注音的故事當做親子共讀的素材,每天講給孩子聽。對她來說,注音已經不是一項必須及早準備好的功課,反而是親子間聊天的話題,所以,不僅她的注音故事裡很多靈感是出自她小孩喜歡的東西,母女間也經常出現:「媽媽,妳說的是頭上有兩根針的『ㄝ』小孩嗎?」這類只有她們懂的獨特對話。

漫長的暑假,不知道可以和孩子做什麼樣的親子活動,不妨就來講注音符號的故事吧!

*ㄅ先生的扁擔

「ㄅ」先生拿扁擔,爬了一座大高山,腳很累,手很痠,腦筋一動玩頂扁擔,長扁擔橫著放,穩穩趴在「ㄅ」頭上。「ㄅ」頭上有長扁擔,走路變得不簡單,鳥來站,猴子來搶,敲得扁擔「ㄎㄎ」響。

(用意:教孩子區分「ㄅ」和「ㄎ」的差異)

*ㄝ和ㄟ交友大賽

「我們才不像!」「ㄝ」和「ㄟ」不開心的說。

這一天,他們約在公園,進行一場交朋友比賽,比比看誰的朋友多。時間過得很快,「ㄝ」和「ㄟ」早就蹲好馬步,準備迎接朋友們,

第一個想坐上馬步,要跟他們當朋友的是「ㄆ」,只是才見「ㄆ」站在他們中間,左看看「ㄝ」,又看看「ㄟ」,想了1秒鐘後決定走向「ㄝ」,卻被「ㄝ」頭上的兩根針刺到屁股,痛得跳起來,哭著跑去抱住「ㄟ」。

「ㄟ」笑著安慰「ㄆ」說:「別哭!快坐到我身上來玩溜滑梯。」沒多久,兩人就變成好朋友。

接下來,「ㄅ」、「ㄇ」、「ㄉ」也跟「ㄆ」一樣,都被「ㄝ」刺傷,跑去和「ㄟ」做朋友。

「ㄝ」雖然很難過,可是沒有放棄,直到「ㄧ」和「ㄩ」出現,事情改變了。

 

其實「ㄧ」是柔軟的海綿墊,「ㄩ」是玻璃魚缸,兩個人都不怕針,只怕溜滑梯,因為溜滑梯會讓他們翻跟斗和受傷,

所以「ㄧ」和「ㄩ」坐在「ㄝ」身上,不但沒有痛得跳起來,還開心的聊天。

更神奇的是,「ㄧ」還邀請「ㄅ」、「ㄇ」、「ㄉ」、「ㄆ」坐在他們身上,從此,只要有「ㄧ」、「ㄩ」在,「ㄝ」就不怕沒有朋友了。

(用意:教孩子區分「ㄝ」、「ㄟ」及認識「ㄧㄝ」、「ㄩㄝ」、「ㄨㄟ」的用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山附幼 的頭像
    文山附幼

    文山附幼@孩子的探索樂園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