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28 Wed 2022 11:34
111.10月點心表
- Sep 22 Thu 2022 14:00
當孩子犯錯,能不能給他坦承的勇氣?
當孩子犯錯,能不能給他坦承的勇氣?
犯錯總是有的,勇氣卻是難得。稚嫩如你,真誠地說著對不起,帶著許多歉意。那些我的憤怒,頓時躲了起來。我知道,你的自責已勝過我的所有責備!
shutterstock
你如果做錯事會願意跟我說嗎?
「你如果做錯事會願意跟我說嗎?很丟臉的那一種,可能會被罵的那一種。」
「會啊!」
「那跟我說是因為怕被罵,還是有別的原因?」
「有一部分是怕被罵,可是被罵,如果是因為我做錯的,那也該罵。有一部分是因為不想要事情變得更糟糕,而且你會幫我的。」
坐在車上,我們這樣聊著天南地北,9歲大的兒子坦誠地說著他的感覺,看著陽光下的他,突然很感謝那個下午,他哭著跟我道歉的那個下午,我並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辱罵他。那樣的我的回應,走進了他的心。
沒有人是故意犯錯的
其實第一次犯錯時,他弄壞了電腦的喇叭,明明知道他不是故意的,我卻重複地罵著同句話,「怎麼會弄壞呢?你到底在幹什麼?」。明明是孩子被罵,難堪的也是他,而那樣的難堪,卻讓我難過了好幾天。我告訴自己,不可以這樣粗暴地對待孩子,我也有一部分的責任,我應該要教導他如何使用電腦的。
這天視訊課中午下課,他馬上跑下來,第一句話就是對不起,請我一定要上去看一看。他說,都不見了,媽媽的資料都不見了。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教育帳號登入,這才能做線上測驗,結果都不見了。我冒了一頭冷汗,按壓著情緒,想先了解狀況,我知道他很難過,也很愧疚,不該弄丟媽媽資料的。
真正該修復的 是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
按耐著焦急的心,這次告訴自己不要先講出難聽的話語,一邊衡量著損失可能有多慘重?檔案備份了嗎?有沒有什麼資料是極度重要的?陷入思考的瞬間,眼角瞄到他的困窘,雙眼低垂著,淚珠在眼眶裡轉著,右手拉著左手搓揉著。頓時,好是心疼,焦急的心竟也瞬間冷靜了下來。我握起他的手,輕聲講著:「沒事的,我們一起看看狀況,不用太擔心,重要的資料媽媽應該都已備份了!來!我們上樓看看!」
後來的我,很慶幸當下,我選擇這樣的方式與他對話。坐在電腦前的他與我,修復著檔案,也修復著彼此的信任與支持。心裡始終有個聲音這樣提醒我:「重要的是孩子的心,他的態度,還有你的回應!其他的,都可以解決!別失焦了!」
呼吸著,處理著,跟他一再確認發生的細節,總算,問題不大,都能解決。那一瞬間,他如釋重負地趴在桌上,仍輕輕說著:「媽媽 ,真的很對不起!」
摸摸他的背,我也謝謝他,願意這樣誠實地說出來,而不是躲避或說謊。他的勇氣是我敬佩的,冒著可能挨大罵的風險,他仍選擇誠實以對。
坦承的勇氣
相對於他,兒時的我並沒有這樣坦誠的勇氣。做錯事很可怕,可是,被大人責罵更可怕。有時,連帶以前所有的錯誤都會一起罵,然後,旁邊的大人再跟著一起罵。荒唐又可笑的是,罵到後來,都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被罵了!
「你到底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
「你那是什麼態度?」
「做錯了,講你一下都不行嗎?」
「上次也是這樣,這次又這樣,你耳朵是長在哪裡?」
「下次還會再犯嗎?哭!還哭!做錯的是你,你還有臉哭!」
從我開始 給孩子多一些溫柔
兒時那些令人臉紅脖子粗的狼狽一時之間衝了上來,和現在我與孩子的畫面,成了諾大的對比。
如果,有人對我溫柔一點點,如果,有個大人可以讓我放心地認錯,如果,我曾因為被善待而不再害怕說實話,那,現在的我會有什麼不同?
很快的,孩子聲聲喚著,讓我從那一片尷尬中逃了出來,吐了一口好大的氣,好險,剛剛,那些就要脫口而出的責罵與難聽話,都被我吞了下來,為此,我對自己說聲謝謝,謝謝自己選擇不一樣的方式對待孩子,謝謝我願意好好看孩子的誠實與勇氣。
睡前,在孩子身旁輕輕地挨著,我問他:「你應該覺得很害怕吧?」
「嗯,我真的很害怕,怕你很生氣,怕資料回不來!」
「那你真的很勇敢!」
「我有嗎?」
「雖然做錯事很不該,但冒著被罵的風險,你還是誠實地在第一時間認錯與求救,這很需要勇氣的,我都不見得做得到!」
「那你會怎麼做?」
「媽媽可能會太害怕所以逃避或說謊。可是,今天看了你的做法,媽媽突然也有勇氣了,有天遇到類似的狀況時,我會記得你今天的勇氣。」
「媽媽,我愛妳,謝謝妳!」「我也很愛你!」
值得用心守候的勇氣與坦承
摸著孩子細軟的髮絲,明明已經9歲的他,卻稚嫩地像牙牙學語的小男孩,他說的話,都是真誠,沒有欺瞞,這樣的純真,我想,值得我用心守護,總有一天,在這些勇氣與坦誠之中,他會遇見更好的自己,而我,也是如此。
親愛的孩子
謝謝你的勇氣,謝謝你那些說出口的話語,那些小小的言行,都將給予我更大的信心,秉持著這樣的初心,陪伴你前行。
親愛的我們
話,都帶著份量,責備是一種心態,卻帶著各樣不同的語氣與行動。讓我們緩緩呼吸,在那一瞬間停下來,聽聽,心,要我們選擇的是哪種。於是,所有的話語將是珍珠,不再令人困窘與悔恨!
- Sep 14 Wed 2022 17:07
用彩色筆畫畫有3缺點!選購幼兒美術用品該注意什麼?
用彩色筆畫畫有3缺點!選購幼兒美術用品該注意什麼?
你的孩子都用什麼筆畫畫?家長們或許沒想過,常見的彩色筆其實有3大缺點,孩子無法感受到手部力道的差異與色彩變化,也無益於小肌肉訓練與美感養成。該怎麼為幼兒挑選美術用品?兒童職能治療師、藝術老師這樣建議。
藝術老師指出,常見的彩色筆其實有3大缺點,如果想為孩子挑選合適的畫筆,可以多參考年齡與發展需求。
畫畫讓孩子揮灑創意、抒發內在情緒,還能鍛鍊手部抓握力,許多孩子抱著畫筆就能安靜一整天,不過家長們或許沒想過,在幼兒園、學習教材中最常見的彩色筆,可能不是最適合幼兒使用的美術用品,也無益於幼兒的小肌肉訓練與美感養成。
彩色筆3缺點 方便卻減少創作體驗
彩色筆有哪些缺點?四季藝術幼兒園駐校藝術老師王丰元長期教授幼兒園小班至國小四年級學生藝術課程,卻從未在課程中讓孩子使用彩色筆,她認為「彩色筆是很捷徑、很簡易的方法」,無法混色、線條單一、高飽和的色彩,是她不建議使用彩色筆的原因。
王丰元說明,彩色筆顏色單一,無法混色、無法創造不同的色彩與色調,而且無論握筆的方式或力道,畫出來的顏色、粗細都相同,導致孩子在繪畫過程中不能感受手部力道與顏色深淺、線條粗細的差異,也無法體驗色彩變化的樂趣。
舉例來說,當孩子用蠟筆繪畫時,力道大小會明顯反映在畫出來的質感與成色上,輕輕畫、重重畫、重疊畫的感覺都不同,但孩子使用彩色筆時無論力道輕重,粗細看起來都一樣;如果孩子將黃色、藍色蠟筆交疊上色,可以產生不同色調的綠色,但若使用彩色筆交疊上色,看起來會是黑黑、髒髒的顏色。
王丰元補充,顏色鮮豔也是彩色筆的缺點之一。她舉例,先前台灣流行的「莫蘭迪色系」,就是在顏色中加入白色、灰色,降低色彩的飽和度,讓人看了覺得溫暖柔和,但彩色筆無法降低鮮豔度和飽和度,會讓眼睛覺得刺眼、不舒服。此外,許多彩色筆盒中都配備的螢光色筆,也容易造成眼睛疲勞,建議避免讓孩子使用。
不過彩色筆並非全無優點,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認為,無需用單一觀點判定美術用品的好壞。他指出,正因彩色筆出水容易、輕鬆好駕馭的特性,幼兒可以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能呈現自己的想法、創作意想不到的畫面、感受線條與顏色,可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也能提供更多視覺刺激。因此在臨床上,彩色筆被應用在訓練孩子的視知覺與認知能力。
張旭鎧說,幼兒大約1歲半時就能用抓握的方式拿筆、開始塗鴉,由於這個時期的幼兒小肌肉不發達,比色鉛筆、蠟筆更粗的彩色筆,對幼兒來說更能輕鬆掌握。在孩子練習畫圖案、線條或各種形狀的過程中,會產生自我效能感,大腦會建立「原來我可以畫出這些東西!」的想法,讓孩子對握筆自然產生動機,日後會更有意願挑戰寫字。
選美術用品 別怕「孩子不會用」
在兒童畫筆的挑選上,王丰元與張旭鎧都建議,家長可以視孩子的年齡與發展狀態,選擇合適的素材。張旭鎧也提醒,每個孩子的發展進步不盡相同,家長買了美術用品後也不用擔心孩子不會使用、會浪費,當孩子有創作的動機,自然而然就會使用。
王丰元說明,針對2、3歲剛接觸畫畫的孩子,市面上有種名為「酷蠟石」的蠟筆,形狀像石頭,適合幼兒抓握、繪畫填色。四季藝術幼兒園教學主任邱冠意也補充,幼兒較能抓握明確、大件的物體,能夠直接用手掌作畫的軟性顏料或手指泥,讓孩子邊玩邊探究,也很適合幼兒使用。
孩子上小班後,因為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全,可以選用俗稱「胖胖筆」的蠟筆,形狀像筆但更粗、更好抓握,也容易上色,可以讓孩子自由創作與混色,對培養孩子的美感會很有助益;同時,小班孩子也能開始玩水彩、粉筆水彩,用顏料與畫筆創造出不同火花。
王丰元說,當孩子升上中班、大班,小肌肉發展比較完整,就能開始嘗試使用各式各樣的粉彩筆、色鉛筆、蠟筆、油性麥克筆,做出更精細的作品。
如果家長想帶畫筆或美術用品出門、讓孩子在外能夠打發時間,王丰元以自身經驗分享,可以將「油土」放在小盒子中攜帶;油土性質較硬,需要經過手掌的熱度加熱變軟,因為含有油脂所以能重複使用且不會乾硬,孩子對油土搓、捏、揉可以鍛鍊小肌肉,往往能安靜玩上半小時。此外,色鉛筆等非粉質性素材的畫筆搭配紙張,也是好選擇。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3602
- Sep 10 Sat 2022 11:50
2022中秋佳節愉快
- Sep 07 Wed 2022 14:19
如何教出自願做家事、樂於助人的孩子?
如何教出自願做家事、樂於助人的孩子?
如果一直勸阻孩子不要幫忙,他們會認為自己在這個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是玩樂就是走開,換言之,如果你不斷地告訴小孩:「不,你不能參與這件家務事。」孩子最後會相信你,然後再也不想幫忙,孩子們會理解成:幫助他人並不是他們的責任。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瑪莉亞告訴我:「從第一天起,當他們很小的時候,妳就要開始向他們示範如何提供幫助。」
瑪莉亞.洛杉磯.敦布哥斯是一位完美的超級媽媽,她教導我們如何培養樂於助人的孩子,讓他們為自己在家裡負責的工作感到自豪,顯然她做得非常出色,將這種價值確實傳遞給她的大女兒安琪拉,而安琪拉不僅自願洗碗,在她媽媽外出辦事時也會打掃房子;瑪莉亞還有兩個年幼的女兒,分別是五歲和九歲,她們處於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所以我們可以一窺這位媽媽如何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調整訓練的方式。
耐心是一切的關鍵
因為這是關於學習自願做家務的事情,而學習通常需要數年的時間,瑪莉亞告訴我:「妳必須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教,總有一天孩子們會完全明白。」
換言之,教導孩子樂於助人有點像教孩子讀書或算數,你不能只是給一個四歲兒童口頭指示,把一張九九乘法表掛在冰箱上,然後期望年幼的孩子馬上知道三三得九、八四三十二。
做家務也是同樣的道理,你不能單純地掛上家務表,然後在你沒有要求的情況下,指望一個四歲小孩在每個星期二和星期四開始洗碗;正如瑪莉亞所說,你必須循序漸進地教孩子,你必須訓練他們,孩子們不僅要了解「如何」做家事,還要懂得「何時」該做家事,以及「為什麼」完成家務對於這個家庭和他們自己很重要、很有助益。
如果仔細推敲,家務表實際上可能會阻止小孩學習自發助人,為什麼?因為最主要的目標是讓孩子們關注周遭的世界,並且學習在需要的時機完成特定的家務,假設家務表指明小孩星期二洗碗、星期三掃地、星期五倒垃圾,孩子可能會歸納出這些任務是他們唯一需要做的,那麼在其他時間裡面他們會認為自己不需要關注周圍的環境,還有他們甚至可能忽視沒有列在圖表上的家務,到最後,這份圖表反而給予孩子和自發助人完全相反的訊息,表示「你的責任僅限於表格上的內容」。
就像父母教孩子學數學一樣,瑪莉亞也刻意地教她的孩子成為一位自動自發的小幫手,你可以將這個過程分解成三個關鍵步驟或階段,正如我們將在本書中看到的,這三個步驟互相結合成為一個非常強而有力的方法,可以將價值觀傳遞給孩子們,全世界不同的文化,包括西方文化,都能用這個方法來傳授給孩子各種重要的技能或價值。
好,我們開始吧。
對於像我一樣的西方父母來說,第一步絕對是違反直覺的,你必須做出自己認為幾乎不合理的事情:把任務交給家中最不稱職的成員。
重視學步兒童的企圖心
當我直接問瑪莉亞她是如何養育出這麼樂於助人的孩子時,她的介紹讓我聯想到學步兒童的概念,沒錯,我說的是年紀在一到四歲之間,笨手笨腳、牙牙學語、走路像喝醉一般的孩子,我們往往將這一群迷你人類與「可怕」一詞聯想在一起,而非「樂於助人」。
瑪莉亞表示,這些笨拙的小小人類是培養樂於助人的關鍵對象,為了解說其中的涵義,她以最小的女兒亞莉克莎為例。
「無論我在做什麼,亞莉克莎也想照著做,」瑪莉亞說道,「當我製作玉米餅時,如果不讓她跟著做,亞莉克莎就會開始哭;然後一直想要拿掃把去掃地。」
「妳怎麼回應她?」我詢問道。
「我讓她自己做玉米餅,也給她掃把去掃地。」瑪莉亞回答道。
「她真的開始掃地,而且沒有弄得亂七八糟嗎?」
「那不重要,她想以某種方式幫忙,所以我放手讓她做。」瑪莉亞陳述道,她坐在吊床,雙手交疊放在腿上。
「每當她想幫忙的時候,妳都會如她所願嗎?」我仍然無法理解,於是繼續問道,「即使她把事情搞得一團糟也無所謂嗎?」
「是的,這就是教育孩子的關鍵。」
如果你觀察過全世界的家庭,無論是在尤卡坦半島種植玉米,在坦尚尼亞獵捕斑馬,還是在矽谷寫書,他們的幼兒都有兩個共同特徵,第一是容易耍脾氣,沒錯,民族誌的紀錄顯示,無論你居處何處,幼兒發脾氣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第二個共通點更令人驚訝,竟然是樂於助人。
每個地方的幼兒都渴望幫助他人,甚至是極度渴望。
幼童是天生的助手,他們渴求進入某個區域,並且「全部由他們自己」完成工作,廚房需要掃地嗎?洗盤子嗎?還是打個雞蛋?不用擔心,兒童服務團隊會迅速地出現在那裡,小心!他們來了。
在一項研究中,二十個月大的孩子實際上再也不需要新玩具,而是會越過房間幫大人從地板上撿起東西,沒有人需要向小孩提出幫忙的請求,他們也不需要因為幫忙而獲得獎勵,研究發現,如果孩子後來因此獲得一個玩具,他們再次幫忙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從現在起,培養小孩子的自發助人吧!
沒有人確切地了解為什麼蹣跚學步的兒童會如此積極地提供幫助,也沒人知道為什麼獎勵似乎會減少這種衝動,但這可能源自於他們強烈地希望和家人在一起,並且與父母、手足以及其他照顧者建立關係。
「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關鍵,」瓜達拉哈拉耶穌會大學(ITESO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蕾貝卡.梅赫亞—阿勞茲(Rebeca Mejía-Arauz)表示,「與其他人一起做事會讓他們感到快樂,對於他們的情感發展至關重要。」
當我在尤卡坦拜訪瑪莉亞時,她也強調了這一點:「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喜歡嘗試母親正在做的事情,亞莉克莎喜歡和媽媽一起玩她的玩具和洋娃娃。」
換句話說,世界上每個幼兒一出生時就具備了培養自發助人必需的全部要素,即使在美國也是如此,不同之處在於父母如何對待他們孩子的助人天分,而這種差異至關重要,很可能會決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持續自願提供幫助,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放棄這種本能」,蕾貝卡說道。
包含我在內,許多具有西方背景的父母經常斷然拒絕幼童提供的幫助,我的意思是,我們面對現實吧,小孩可能想要幫忙,但他們不太能給予實質的幫助,我知道蘿西肯定不是很好的助手,她是一臺破壞機器,她的參與會拖累我做家事的速度,留下一團混亂給我清理,所以我寧願她在客廳裡玩耍,或者當我打掃廚房時在旁邊的地板上畫畫,這樣至少我不會孤單。
蕾貝卡告訴我:「我們遇到許多媽媽都坦言:『我需要迅速地完成家務,如果我的小孩試圖幫忙,他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所以我寧願自己做,也不想讓他們幫忙。』」在多數情況下,具有西方背景的父母在處理家務的時候,會告訴他們的孩子去別處玩,或者給他們的孩子看影片,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我們一直在教育小孩不用關注外界、不要提供幫助,告訴他們「這些家事不適合你」,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的情形之下,我們扼殺了幼兒樂於助人的渴望,讓他們遠離有用的活動。
但是墨西哥的原住民媽媽反其道而行。「她們欣然接受小孩的幫忙,甚至要求他們來幫忙。」蕾貝卡說道,即使孩子的行為很笨拙,只要小孩真的從父母那裡搶過器具來接手工作(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父母仍然會屈服於孩子,讓他練習這項任務。
舉個例子,在墨西哥西北部的一個馬薩瓦(Mazahua)社區,有一個兩歲的幼兒渴望幫她的媽媽開墾玉米田。
媽媽先替菜園除草,她的女兒馬上開始模仿母親的行為,這個蹣跚學步的兒童接著要求獨自完成這項工作,母親同意讓她負責並且在一旁等待,過沒多久,女孩便完全接手母親的工作,當媽媽試圖重新加入時,女孩提出抗議並請求允許她這樣做,全靠她自己!再一次,媽媽屈服於這個嬌小且專橫的人類。
蘿西經常出現這樣的行為,她想搶走我的工作。當我早上要炒蛋時,她會抓住叉子;當我為了準備晚餐在切洋蔥時,她想抓住刀子;當我打算餵狗時,她會拿起狗碗;在我掃地時改抓掃帚;在我寫作時搶走筆電(然後盡她所能地快速敲打每個按鍵)。
通常我會像小時候父母對待我的方式,回應她的搶奪:推開她肥嘟嘟的小手,接著說一些譴責的話,例如「不要搶我的東西!」然後我將她的行動或行為解釋為命令和控制,甚至在腦海中聽見我媽媽的聲音說:「她想要控制妳,麥凱琳。」
但許多原住民父母很高興有這種愛搶事情做的小孩跳進來幫忙,他們很開心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採取主動,並且將小孩的咄咄逼人解釋為渴望為家庭做出貢獻,唯一的問題是孩子太小,一開始不知道如何以最好的辦法提供幫助,其實孩子只需要學習。「有一位媽媽告訴我們:『我年幼的孩子洗碗時,剛開始會把水濺得到處都是,但我依然允許兒子繼續洗碗,唯有如此他才能學習。』」蕾貝卡描述道,當時她採訪瓜達拉哈拉的納瓦族媽媽。
這些父母將這種混亂視為一種投資,如果你持續鼓勵現在真的很想洗碗的笨小孩,隨著歲月的增長,他會變成一個能幹的九歲孩子,而且仍然願意幫忙,如此真的可以有所作為。
「舉例來說,我和一個從事肉品生意的家庭進行對談,」蕾貝卡進一步說明,其中一個兒子很早就對料理豬肉產生興趣,「母親做飯時會抱著這個孩子,」有時候,她甚至會讓兒子將料理好的食物盛起來放到盤子上,「她說這樣其實很危險,因為他可能會被燙傷,她向我坦承:『我會小心看著他。』」但是經年累月,這個男孩對家族生意的能力和興趣越來越明顯,當他九歲的時候,已經在家族企業負責重要的工作,「他甚至可以屠宰動物。」蕾貝卡補充道。
在此必須事先說明一些限制條件,父母不會接受孩子每一次提供的幫助,或者說莫可奈何地讓孩子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如果任務對孩子來說太難,父母可能會忽略孩子的請求,或者將任務拆解成更小、更可行的次級任務;如果小孩開始浪費寶貴的資源,父母會引導孩子提高生產力,否則就請他們離開。
在墨西哥恰帕斯州(Chiapas)的一個馬雅社區,父母會故意拒絕年幼孩子給予協助的提議,以增加他們對這項任務的動力。例如,一個兩歲的男孩貝托想要幫他的爸爸安裝水泥地板,這項工作對於蹣跚學步的小孩來說過於艱難,起初爸爸無視貝托想要參與的請求,然後告訴男孩,他還需要再等一年才有能力接受這個工作,這種委婉的拒絕激發了男孩更想參與的渴望,最後男孩抓起一個工具並開始打磨水泥,爸爸看到男孩如此積極,便很高興地露出微笑,然後他仔細地觀察貝托,適時地提出簡單的修正,例如「寶貝,不是那樣。」;當貝托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腳踩進濕軟的水泥時,父親會描述男孩做錯什麼,「寶貝,嘿,你踩到了水泥……,這樣會毀了它。」接著他藉口媽媽正在找他,結束了貝托的首次參與。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孩子們就開始學習並實踐他們在家庭中的角色,將年幼的孩子納入一項任務中,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你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名工作成員,應該盡你所能給予幫助和貢獻。」
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年幼的孩子給予家庭的幫助越多,即使是從蹣跚學步的時候開始,他們越有可能成長為一名樂於助人的青少年,做家務事對他們來說會變成很自然的事情,早期參與家務可以讓孩子走上一條引導他們在日後生活中自願提供幫助的軌跡,改變他們在家庭和社區中的角色,使他們成為負責任、有貢獻的成員。
反過來說,如果你一直勸阻孩子不要幫忙,他們會認為自己在這個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是玩樂就是走開,換言之,如果你不斷地告訴小孩:「不,你不能參與這件家務事。」孩子到最後會相信你,然後再也不想幫忙,孩子們會理解成:幫助他人並不是他們的責任。
作者簡介|麥克蓮・杜克萊夫(Michaeleen Doucleff)
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擁有科學專業背景,曾擔任《細胞》期刊編輯,現為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科學線記者,長期關注健康科學相關議題。曾於NPR發表的幾篇教養相關文章,包括〈因紐特人如何教會孩子控制脾氣〉和〈怎麼讓孩子主動作家務:馬雅教養法真的有用嗎?〉等,獲得劇烈迴響,連前美國總統柯林頓之女──雀兒喜.柯林頓(Chelsea Victoria Clinton)都是她的粉絲。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自然教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Sep 02 Fri 2022 13:41
幼兒園新生入學準備,12本好書幫寶貝做好心理準備不焦慮
選擇一個適合小小孩探索學習的幼兒園,是讓孩子喜歡上學的第一步,但如何順利的讓孩子適應學校生活?閱讀達人嚴淑玲開出相關的主題書單,讓孩子透過故事,解除所有與上學有關的不適症狀。
記得我家妹妹兩歲半第一次上幼兒園,因為一開始和哥哥同班,適應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後來哥哥轉到別班後,妹妹就開始出現了許多狀況。本來訓練好的如廁習慣,突然無法控制;常常安靜的在角落獨自玩耍;那段期間,只要有以上學為題材的書單,我都會與妹妹共讀分享,慢慢的,在老師的帶領及同學互動中,妹妹也就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以下這份推薦書單針對小孩上學前的心理準備、上學時的分離焦慮及與同伴老師的相處能力,給予親子共讀建議。
書單藥效:小兒入學心理準備
小小孩從家庭跨入學校,是成長的一大步,每個孩子的適應期都不相同,甚至會像登山小火車一樣,以Z字型方式往返,時而前進、時而倒退。因此當孩子要邁步向前進時,如果能幫助孩子先了解上學生活的輪廓,為孩子準備「接受即將發生的事物」心理,相信會縮短進進退退的適應時間。例如《小阿力的大學校》(上誼文化),內容中以小阿力為主角,刻畫出小小孩第一次上學的心情及學校生活的樣貌,讓孩子們對即將發生的學校生活有所想像及準備。
《小阿力的大學校》(上誼文化出版)
生動描寫小小孩剛要踏進學校之前內心的掙扎,但在媽媽的鼓勵及陪伴下,小阿力還是去上學了,而且他發現,學校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開學了,學校也好緊張!》(小天下出版)
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名字」,但沒想到學校居然也有「情緒」?開學第一天,最緊張的居然是……道格拉斯學校!以學校的角度呈現出小孩第一天上學的各種心情,及在校園中的活動與行為;角色的翻轉,讓孩子產生共鳴,無形中釋放上學的焦慮。
《媽媽,今天是我第一天上幼兒園耶!》(遠流出版)
小孩要上學,大人準備好了嗎?從媽媽的角度看來,上學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困難,但對小男孩來說上學的第一天,可是充滿了期待!當他到了學校突然感到害怕時,老師的提問:「你準備好要上幼兒園了嗎?」讓他篤定的大踏步走進教室!
書單藥效:安撫小兒分離焦慮
小小孩不想離開爸媽,投入新的環境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可以透過共讀,用聲音及身體的擁抱讓孩子感到特殊的安全感,當大人不在孩子身邊時,故事可以安慰及支持他們。例如《魔法親親》(上誼文化),故事中的小浣熊奇奇,不肯去上學,後來浣熊媽媽拉起他的手,輕輕的在他的手掌心裡親一下,奇奇感覺媽媽的吻溫暖了整個心,彷彿有魔法般的陪伴他在學校的時光。
《魔法親親》(上誼文化出版)
小浣熊奇奇不肯去上學,浣熊媽媽拉起他的手,輕輕在他的手掌心裡親一下。奇奇感覺媽媽的吻溫暖了整個心,彷彿有魔法般的將分離焦慮轉變為上學的勇氣。
《哇哇大哭》(臺灣麥克出版)
在幼兒園哇哇大哭的孩子怎麼安撫他的情緒呢?而且是一個、兩個、三個……的傳染開來;當老師打電話向媽媽求救時,她帶了漁網和水桶來學校,聰明的媽媽運用想像力緩解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掌心的祕密》(親子天下出版)
當小咪開始上幼兒園時,媽媽觀察到她有許多不對勁……於是媽媽開始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也鼓勵她表達情緒「開心時就盡情的笑,如果想哭也沒有關係喔。」讓孩子的分離焦慮得到釋放!
書單藥效:學習師生與同儕關係
小小孩入園的時間不同,面對人際關係的能力也會隨著年齡及性別有差異。二~三歲的孩子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三歲以上的孩子與同年齡的孩子相處時會有許多需要練習的地方,因此可以用故事來幫助孩子理解如何與同伴相處。例如【大家一起玩】系列(親子天下),強調「輪流與等待」,在遊戲過程中學習與同伴相處的規則。
《大家一起玩》系列(親子天下出版)
皮亞傑學派強調遊戲的重要性,透過大家一起玩,孩子有很多機會和朋友互動,一起完成合作的項目。讓孩子們在遊戲互動中建立友誼、學習輪流與等待、遵守規則並且建構合作、動手做、解決問題……等能力。
《陶樂蒂的開學日》(親子天下出版)
交朋友,學習和同年齡的人相處是上學生活的一部分,擁有像偵探一樣敏銳觀察力的陶樂蒂,在開學的第一天就把同學們的個性特徵清楚的記錄在腦海裡,有人愛生氣、有人貪吃、有人一直哭……了解這些脾氣愛好都有助於她知道未來如何與他們相處。
《小毛上學去》(維京出版)
孩子在學校要遵守校規及班規,但是小毛卻在上課吃口香糖、不舉手就發言……。這些違反規定的事,讓老師決定處罰他;但也因為他用心擦桌子掃地,最後得到老師的稱讚!當小毛開心回家的路上,有兩個小朋友友善的向他打招呼,小毛在愛與規範中展開他的學習生活!
書單藥效:感受上學真有趣
童書主角常常是小小孩的好朋友,也是培養孩子生活學習的好幫手,透過主角的故事或玩偶,讓孩子更樂於去上學。特別推薦愛搞笑的小青蛙【Froggy】(編註:本系列僅《蛙弟穿衣服》
(Froggy Gets Dressed)有引進中文版)、【好奇猴喬治】、【彩色怪獸】和【布朗克幼兒園】系列書籍,經由他們的帶領,讓孩子感受上學真有趣!
《騎著恐龍去上學》(步步出版)
史派修學校有最特別的校車:一隻可愛的小雷龍,專程接送小朋友到學校,而且還會陪伴小朋友玩耍,但是雷龍實在太龐大了,到底上學的途中會發生什麼事呢?
《彩色怪獸去上學》(三采出版)
讓孩子透過顏色理解小怪獸第一次上學的心情,幫助孩子克服一開始的焦慮,「上學」就如同一個調色盤,慢慢的孩子就會找到自己獨特的情緒色彩,學校生活也會慢慢的豐富起來,成為孩子開心成長的地方。
《布朗克開開學》(妙蒜工作室出版)
讓孩子透過主角布朗克理解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心情,緊張、害羞都很正常,但那只是一開始!慢慢的拉開學校生活場景序幕:和同學一起玩、一起觀察植物……幼兒園真的好好玩!
- Aug 29 Mon 2022 08:33
111、8-9月點心表
- Aug 01 Mon 2022 14:30
111學年度臺中市南屯區文山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分班名冊
歡迎111學年度新生與家長加入文山附幼
- Jul 30 Sat 2022 11:07
111學年度第一學期收費基準表
臺中市南屯區文山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111學年度第一學期收費基準表
- May 30 Mon 2022 14:19
111.6 月份點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