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運筆練習下載資源!職能治療師推薦6日常動作,幼兒不握筆也能奠定寫字基礎

運筆練習怎麼做?幼兒運筆練習下載資源有哪些?關於家長對於孩子運筆練習的常見問題,《親子天下》整理兒童職能治療師的建議與運筆練習資源,一次解答。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資源!職能治療教師運筆練習6動作

運筆練習怎麼做?《親子天下》整理運筆練習免費下載資源,與兒童職能治療師的建議,供家長參考。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幼兒幾歲可以開始運筆練習?許多幼兒家長擔心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沒有學拿筆、進行足夠的運筆練習,會導致孩子在上小學開始學寫字時進度落後、寫字歪歪扭扭。不過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提醒,運筆練習不一定透過不斷書寫來達成,太早要求孩子握筆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運筆練習目的是什麼?

運筆練習是什麼?張旭鎧指出,許多人以為運筆練習就是練習寫字,其實運筆練習是為了達成未來能運筆靈活、寫字順暢美觀等目標的練習,而實際握起筆書寫,是運筆練習的最後一步。

「進行『運筆練習』時不一定要拿筆,」張旭鎧提醒,家長陪伴孩子進行運筆練習時,不用急著要求孩子學握筆、運筆,孩子通常會自然而然從畫畫、仿寫自己的名字等過程,建立起對於寫字的興趣與成就感,屆時再進行連連看、描虛線等輕鬆有趣的紙本運筆練習也不遲。

運筆練習下載 免費資源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1:

kid zone.ws 。從該網站下載學習單後會得到一個GIF檔,需先貼到word等軟體上調整大小後再列印。素材較為簡單,除了沿著虛線描繪的圖案、線條模板,也有連連看的版型,讓孩子透過配對方式連線、練習畫出折線與直線。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1:kid zone.ws 。

截圖自kid zone.ws。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2:

kiddo worksheets。網頁提供許多動物、昆蟲、交通工具的描繪模板。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kiddo worksheets

截圖自kiddo worksheets。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3:

the sprucecrafts 。網頁中整理59張運筆練習素材,難度由簡至深,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與能力,選擇合適素材。點擊進入運筆練習素材下載頁面後,點選「print」即可列印。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the sprucecrafts

截圖自the sprucecrafts。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4:

3dinosaurs。素材可免費下載,有多種線條、圖案可供家長選擇。進入頁面後,點擊「Download Prewriting Practice Printables」的超連結,即可下載。

 

截圖自3dinosaurs。

截圖自3dinosaurs。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5:

happylilac。happylilac 是日本的素材網站,有許多適合幼兒、國小年段孩子的學習單可供下載。網站提供的運筆練習素材多元,點入想下載的圖片後就跳轉至下載、列印的頁面。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happylilac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happylilac

截圖自happylilac。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6:

education。網站所提供的內容難度各異,有依據數字連線、依據應字母順序連線的素材,家長需要花費較多心思,挑選適合孩子的學習素材。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education。

截圖自education。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7:

pinterest。pinterest是一個應用程式,可以使用網頁或app開啟,裡面有許多圖片、模板、視覺參考,也有許多運筆練習下載資源。家長可以在搜尋欄中輸入「運筆練習」、「dots to dots」等關鍵字,即可瀏覽並下載圖片。

 

線條運筆練習下載

運筆練習怎麼做?

想要讓孩子未來能好好寫字,就必須在運筆練習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大小肌肉。張旭鎧與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提供這些不用拿筆,也能進行運筆練習的方法:

  1. 丟接球、沙包:過程中孩子會有拋、接、抓、放、翻等動作,訓練手眼協調、雙手協調之外,也能訓練大肌肉。
  2. 訓練坐姿:多帶孩子進行大肌肉活動,培養未來寫字時會用的肩膀與手肘的肌肉力量。
  3. 投硬幣、串珠珠:吳姿盈說,讓孩子將硬幣、彈珠、小卡片投進小洞中,或是穿珠,都對小肌肉是很好的練習。
  4. 摺紙、剪紙練習:3歲後的孩子就可以從最簡單的紙飛機開始學習摺紙,增進孩子手腕的力量。
  5. 玩黏土、揉麵團:孩子可以觀察到自己手指頭的個別動作、同時動作、不同方向動作,非常適合兒童訓練小肌肉。
  6. 參與日常家事:吳姿盈指出,擦桌子、擰抹布、澆花、洗葡萄或番茄等小顆且容易抓握的水果,都是很好的小肌肉練習。

各年齡階段的孩子如何進行運筆練習?

分齡運筆練習方式

年齡

適合的畫筆

日常練習

3歲前

酷蠟石、蠟磚

透過大肌肉活動建立基礎的肌力並訓練坐姿,奠定未來寫字時所需的肩膀、手肘肌肉力量

3歲後

粗蠟筆、胖胖筆

進行手部小肌肉訓練,訓練手腕、手指的肌肉

4歲後

蠟筆、麥克筆、鉛筆等

可從引導孩子模仿、畫出自己的名字與數字開始,培養對於寫字的成就感與興趣

製表:親子天下

原文出處: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807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5.jpg

Image 6.jpg

3月份午餐怡饗美食供應公司:https://sites.google.com/mail.wses.tc.edu.tw/wseslunch/%E9%A6%96%E9%A0%8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用手機哄小孩,還能怎麼做?5招陪孩子練習應對情緒

大人忙、煩、累的時候,難免暫時隨手把手機當保母,不過也知道這樣不是好方法。現在有新的研究發現,這樣做的壞處又多了一個:會剝奪孩子練習面對無聊或情緒的能力,長期影響甚至會導致他們情緒失調、更喜怒無常。那麼,還可以怎麼做呢?

 

不用手機哄小孩,還能怎麼做?5招陪孩子練習應對情緒

 

長長的假期,或是疲累的下班後,一定有這樣的時候:大人已經很累了,小小孩還是黏著不放,或是大人不得已必須起身去煮飯、接電話、或處理雜事時,小小孩馬上崩潰哭鬧。此時,你是否也忍不住拿起手機或平板,推向小孩,希望換來一點清靜與時間?

大家也可能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並不那麼完全清楚後果。常有相關研究指出,這會讓孩子沉溺於螢幕時間、變得上癮,更會吵鬧要玩手機,或是過多地被動吸收資訊、內容可能有問題、缺乏互動等。新的研究又發現了一項缺點:這可能在長期導致3到5歲的孩子情緒失調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報導,密西根大學的兒童醫院(C.S. Mott Children’s Hospital)針對422對3~5歲幼兒的親子組合,觀察每一對親子半年,追蹤家長多常把電子設備作為哄孩子的工具,以及孩子相關的情緒反應和情緒失調狀況。結果發現,常常把手機等電子產品當作臨時保母的家長的孩子,情緒明顯的更常在喜怒間變換,時而開心、激動,時而挫折、沮喪,而且更會異常衝動。這些情況在男孩,或是過動的孩子身上更普遍。

平時就練習應對情緒

因為當孩子不願暫離大人、要大人全部的注意力陪伴時,通常也是孩子的情緒感到無聊或不開心的時候。在幼兒發展早期,這些電子設備可能會剝奪孩子發展獨立和調節情緒能力的機會。

那麼,疲累且忙碌、還有家務負擔在身的父母該怎麼辦呢?研究人員提出了建議:盡量克制少用,並設定時間限制。如果難以避免用手機、平板哄小孩,可以跟孩子說好,時間到了就要結束,藉此降低使用的時間。另外,有些應用程式可以設定播放時限,選擇不要自動連續播放

更好的方法是,在平時、或在事發時能夠花一點時間教孩子應對他們的情緒的技巧。例如:

  • 用孩子感知得到的動作安撫,像是抱抱、輕搖、拍拍他們,握住捏捏他們的手,一起讀一本書。

  • 用他們喜歡的動物玩偶舉例說明當下的情境,一起練習如何跟玩偶說理、安撫玩偶的情緒。這樣的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以及了解和接受道理。

  • 問孩子為何吵鬧,認識與面對他們的情緒。這樣孩子可以學到,情緒是可以討論,甚至可以管理的。

  • 用紅綠燈等顏色區塊歸類孩子的行為可接受度,把這些類別與行為貼在冰箱上,並且以此跟孩子溝通,如何從紅、黃燈走向綠燈區塊。例如,孩子在哭鬧邊緣時,可以跟孩子討論,你正在黃燈區,我們要怎麼回到平靜的綠燈。

  • 教孩子能幫助他們表達與抒發、替代性的行為。例如,不能打人、吵鬧,但若忍不住,可以打枕頭發洩;如果想要媽媽注意,可以拉拉媽媽的手、跟媽媽說,而不是哭鬧、丟東西。

(資料來源:NBC News密西根大學醫學院

(責任編輯:莊蕙慈) 

原文出處: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699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月點心表.jpg

二月份午餐供應商:大同美食股份有限公司https://sites.google.com/mail.wses.tc.edu.tw/wseslunch/%E9%A6%96%E9%A0%81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壞脾氣、愛生氣有解?5步驟有系統性引導孩子安頓情緒

情緒問題不管在孩子哪一個成長階段,都是家長教養路上的難題之一,通常家長比較常看見孩子在顯性上的認知發展,但卻容易忽略了社會情感上的發展。身為家長的我們要如何接得著孩子的情緒、好好引導,SEL社會情緒學習就會是一個好的練習。

 

孩子壞脾氣、愛生氣?5步驟系統性引導孩子安頓情緒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有階段性的情緒需求,像是小小孩會哭鬧,幼稚園開始會鬧脾氣、害怕輸的感覺,到了青少年時期因荷爾蒙等原因,讓孩子情緒比較容易激動,都是家長的教養大難題。孩子常見的情緒問題,像是吃早餐拖延、要爸媽幫忙穿鞋、到了學校門口不進去,當家長仔細觀察這些情緒,會發現其實其來有自。

在SEL社會情緒學習中有五大內涵,其中一項就是「自我覺察」,當孩子早上因為要穿哪雙襪子而花了大半時間時,家長可以試著對孩子說:「你是不是覺得捨不得,想再跟媽媽多相處一下?」

學齡前的孩子不一定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可以試著發現卡住孩子情緒的關鍵為何,提早想好對策。

家長並非學了SEL社會情緒學習這套方法,就能幫助孩子在情緒爆炸時刻很快地恢復。SEL社會情緒學習包含許多概念,情緒教育、EQ、自我管理等,但這些都是要在孩子心平氣和的日常練習做起,慢慢帶領孩子認識、調節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來說,剛開始辨識情緒是有些挑戰的,家長可以帶著孩子認識、命名情緒,大一點6-7歲的孩子,可以開始進行調節情緒的練習,發現自己的情緒地雷。

SEL社會情緒與最被大眾熟知的EQ,有何不同?

EQ情緒智商是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1990年代提出的概念,隨即引起全球熱議,在此之前社會主要看重的是IQ智能商數。而SEL社會情緒學習則是由美國非營利組織CASEL提出,涵蓋五大核心概念: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和負責任的決策。簡單來說SEL是一套教學方法,重視如何營造一個同理、尊重、關懷和愛的環境,除了EQ強調的情商與情緒外,也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達成個人的目標。

舉例來說,以孩子完成作業為例,有的孩子喜歡一鼓作氣完成,有的喜歡寫一段休息一會,當孩子夠了解自己,就能夠發展適合自己的策略,去達成這個預設目標,這就是SEL五大內涵裡的「自我管理」,這在未來升學、工作都是相當重要的必備能力。

SEL的學習其實就是將較為抽象的非認知能力,與邁向成就上的實際能力結合起來。

SEL近幾年備受討論的其中一個原因也與全球疫情有關,而網際網絡的發達也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人,並加速獲取知識的速度,孩子累積的壓力也相對大。身為大人的我們可能已經有一些定見,但孩子可能還沒具備好好覺察自己的能力,這時候SEL就是透過深度自我覺察,幫助孩子找到天賦,也是讓孩子未來做決定時可以不那麼迷惘。

如何在家裡帶著孩子練習SEL呢?

親子天下十二月號中介紹了五個分齡的學習方法。

  1. 自我覺察:以學齡孩子來說,聊天就是很好練習自我覺察的方法。學齡孩子比起學齡前,與家長的相處時間相對較少,家長可以試著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孩子發現、排解當天的情緒狀況。
  2. 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則是讓孩子安排自己的日程,現在很多孩子都會上安親班、才藝班,這時家長就可以帶孩子練習做決定,階段性放權。另外,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其實也是自我管理很重要的一環。
  3. 社會覺察:指的就是同理心的養成,通常孩子到5-6歲時會開始有「分享」的概念,這個階段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學習分享、同理他人的情緒。親子天下十二月號訪談心理師也提到,社會覺察在華人社會裡被落實得太徹底了,很多家長會在孩子小時候灌輸以和為貴的觀念,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無形之中也會造成孩子的壓力,如果又少了自我覺察的建立,孩子就很容易覺得不快樂。
  4. 人際技巧:學齡前到學齡的孩子都很適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導孩子重新思考在該情境下如何應對。到了國中青少年階段,家長就需要站在顧問的角色,可以給孩子建議,但需要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5. 負責任的決定:試想以下情境,孩子因為想和好朋友讀同所學校,選擇了一所離家非常遠的學校,家長可能會說:「好啦那我每天載你上學」,可是萬一家長哪天沒空載孩子上學,孩子反倒回頭怪家長說:「都是你沒載我害我遲到」,心理師建議,當孩子做出一項決定時,家長需要先讓孩子自己試著想解決辦法,而不是硬把孩子全部的責任都扛在身上。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每天都會產生多種情緒,每天練習說出三種情緒,其實就是很好的自我覺察,覺察情緒之後才能知道如何消化與調節情緒。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光老師:在家養成「先說再拿」好習慣

在小朋友互動中,常有人不過問就拿別人的東西,「先說再拿」這個小習慣很重要,卻常常被爸媽忽略,這不僅是一種禮貌,也會影響孩子人際互動。

 

光光老師:在家養成「先說再拿」好習慣

插畫|九子

孩子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常常會靈光一閃的突然講到一件事情,就迫不及待去做,這可以說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拿別人的東西時,都不說、也不問,常常就會讓孩子陷入麻煩。這不僅是禮貌的問題,更可能導致人際互動的困擾。

培養孩子「先借再拿」這一個小習慣,常常被爸媽所忽略,認為反正是在自己家裡面,不用那麼「計較」,所以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如果情況是發生在學校裡,你覺得呢? 孩子老是拿別人的東西,卻從來不先過問,結果朋友一看到他,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把自己的東西保護得好好的,深怕被「搶」了,當然人際互動也會受到影響。

直接動手拿的三個原因

孩子會直接拿別人的東西,而不先問一下取得同意,主要有三個原因導致:

1.孩子擁有的太多

孩子生得少,每一個都是寶。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我們就百分之百滿足,孩子覺得自己擁有一切,結果就是孩子只要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當然也就不會先問了。

在讓孩子練習「借」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物品,唯有不是全部擁有,才會有需求去「借」。相反的,當我們給予的愈多,孩子又何必需要去借東西呢? 只要叫爸媽「買」就可以了,不是嗎?

 

2.媽媽的就是我的

 

兩歲時,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媽咪的連體嬰;直到四歲時,孩子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別人並不能知道的。

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覺得媽咪跟自己是同一個人,對於媽咪擁有的物品,也覺得是自己的,所以就會出現隨意使用的情況。請媽咪一定要和孩子把物品分清楚,避免孩子養成錯誤的習慣,特別是翻別人的包包,在人際互動上是非常忌諱的事情。

當孩子上了中班以後,請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人,也要尊重孩子的「包包」,不要一回家就翻孩子的書包。你覺得是在幫忙孩子,卻會讓他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請讓孩子自己把碗筷、聯絡簿, 拿出來給你吧!

3.欲望控制不成熟

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

此外, 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原文出處: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614?rec=i2i&from_id=5093141&from_index=2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真心相信有聖誕老公公  把握童趣,開心過節才是王道!

孩子真的相信有聖誕老公公嗎?心理學家揭開大人的疑問,孩子是真的對聖誕老公公深信不疑,但原因不是因為好騙,而是信任大人與經驗。與其等到他們長大發現實情,大人也沒法再用聖誕教養經了,不如此時好好一起開心享受。

 

孩子真心相信有聖誕老公公  開心過節才是王道!

為何孩子對聖誕老公公深信不疑?其實孩子不是什麼都信,而是因為信任大人與經驗使然。shutterstock

今年歐、美聖誕老人大缺工,而且工資大幅提高。這不只是因為疫情管制減少了供給和「報復式慶祝」的需求大增;也因為大人喜歡聖誕老公公帶來的歡喜氣氛;更因為很多小朋友們對聖誕老人深信不疑。

真的,小小孩真心相信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公公。

美國羅格斯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羅布伊證實了大人們的猜測,並且揭開了小朋友心中的聖誕老公公傳奇。

她在《今日心理學》的部落格文章指出,雖然我們很難想像,孩子怎麼會相信真的有一個人可以搭著麋鹿的雪撬,在一個晚上飛到世界上的每一家,甚至會在事前寫信給他,許願要什麼禮物,還準備餅乾給他吃、也準備胡蘿蔔餵麋鹿。但這就是事實。

小孩並不好騙。他們本來就不會盡信書、電視、電影裡的一切,包括童話故事、卡通動畫等。羅布伊引述過去的研究,即使是才3-5歲的小孩,也只有三成會相信童話書裡的人物與故事是真的。就算是真實故事,他們都不一定會當真。

所以,他們相信聖誕老公公的傳奇,是因為多種原因交疊產生的「魔力」。

例如,他們都聽過別人的證言,包括朋友、老師對聖誕老公公的描述,特別是禮物這件事。尤其,爸媽幾乎每年都會在家裡來一次「問小孩喜歡什麼,偷偷買好、包裝、藏好、趁他們睡覺時拿出來」的儀式。父母跟老師是小朋友的可靠消息來源,讓這件事情的可信度大增。

另外,小小孩自己也有親身經驗。除了收到心儀的禮物,在歐美還有聖誕老公公會在家裡和聖誕樹下撒糖果的傳統,讓他們覺得眼見有據。而且,在聖誕節這一陣子,他們也會在賣場、街邊看到很多穿著紅色衣服、有白鬍鬚的聖誕老人,開心得跟小朋友互動,成為小朋友相信他們存在的另一個例證。

如果再加上父母的強調,趁此灌輸感恩、歡樂、助人等聖誕教養經,還一起準備送給別人的禮物,或在家裡布置聖誕樹、準備烤餅乾,他們就更深信不疑了。

過了5-8歲魔力思維期 依然相信爸媽

那麼,小朋友會相信有聖誕老人到什麼年紀呢?羅布伊指出,可能到5〜8歲間,他們都還相信。因為魔力思維(magical thinking)是這個年齡小孩的日常,他們還會幻想,相信、或是期待夢幻的魔力會成真。神奇的聖誕老人和他帶來的一切就是其中之一,同樣的幻想也發生在復活節的兔子、神奇飛毯、牙仙子、魔豆等傳說。

小朋友到了大約7、8歲時,他們的認知發展會逐漸帶領他們相信,世界上有些客觀上並不合理、事實上不可能發生的事情(physical impossibilities,客觀不可能),聖誕老人跟麋鹿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孩子們會慢慢得開始半信半疑,最終發現、肯定那是假的。不過,他們並不會因此幻滅,不會覺得沮喪難過,也不會因此就不相信爸媽。因為那就像他們會質疑世界上真的有野獸、年獸嗎,只是從想像走到現實。

 

實際上,每個孩子的「魔力思維」跟「客觀不可能」的體悟,消長的時間與狀況不一,不會有一天突然只相信現實,失去幻想。在關鍵的「夢醒時分」,孩子也不一定會跟爸媽說他們已經知道了。

更暖心的是,他們不會質問爸媽為什麼騙他們。因為他們了解,爸媽也從跟他們一起度過聖誕老人的傳奇神話中,共同經歷了樂趣。甚至,還有小朋友裝傻跟爸媽們一起演戲,大家好再一起開心地多享受幾年耶誕節。

所以,父母們也要趁著孩子還相信,或是半信半疑時,多享受聖誕節帶來的歡樂氣氛與機會教養。甚至像研究裡提到的,多在家裡創造聖誕儀式與氣氛,讓孩子有更多與大人共度的童年與節慶趣味。

(資料來源:今日心理學

(責任編輯:陳奕安)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1530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jpg

 

1-3.jpg

一月份午餐供應商:大同餐盒公司https://sites.google.com/mail.wses.tc.edu.tw/wseslunch/%E9%A6%96%E9%A0%8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字慢吞吞,多寫就會好?

我們大人往往有一種迷思,只要多練習孩子就會進步,所以不停的要求孩子大量寫字,這樣就可以幫助到孩子嗎?練習是絕對有幫助的,但是訓練不可以超過孩子的生理發展。

 

寫字慢吞吞,多寫就會好?

 

我們大人往往有一種迷思,只要多練習孩子就會進步,所以不停的要求孩子大量寫字,這樣就可以幫助到孩子嗎?練習是絕對有幫助的,但是訓練不可以超過孩子的生理發展。

寫字,是手指肌肉動作整合之後的表現,如果孩子的手指肌力不足時,很難控制好鉛筆,當然也就很難拿筆寫好字。寫字拖拖拉拉的孩子,我們常常會將「偷懶」的標籤貼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如果你真正仔細觀察孩子,真的很難將偷懶放在他們的身上。因為握筆姿勢的不適當,他們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來寫字,在短短不到十分鐘的過程中,他們出現不停的改變握筆方式,想方設法地使用手掌內的各個不同的肌肉群,一直到榨乾所有的可以運用的每一條肌肉力氣為止。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你還會認為孩子是不認真?愛偷懶嗎?

我們最大的誤區是「寫字可以訓練手部力量」。與其說寫字是訓練肌肉力量,倒不如說寫字是高度的認知功能訓練,一下要記得字形、一下要熟練筆順、一下要背誦字音,在寫字的過程中,這些重要的能力都要一起運用在寫字當中。寫字不僅僅只是寫字而已,我們不應該使用寫字來訓練肌肉,反而讓孩子忽略學習更重要的事情;相反地,我們應該「額外」幫孩子培養出肌肉力量,才讓孩子開始寫字。不然就像我給你一把雕刻刀,要求你把課文都雕刻完,請問刻完十遍之後,你又可以記得多少內容呢?我相信你只會記得手快要廢了,不是嗎?同樣地當孩子拿筆都有困難時,大量的寫字不一定是有幫助的,只會讓孩子的手抽筋。短時間的努力絕對是可以依靠意志力,但是長時間下來使會讓孩子覺得抗拒,甚至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動機。

很多爸媽都會疑惑,孩子明明長大都很正常,為何孩子寫字慢吞吞呢?要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從回答另一個問題開始。

請問你覺得「畫圖」和「剪刀」,哪一個和孩子在寫字的表現比較有關係呢?

我們直覺一定是「畫圖」。

因為畫圖也是拿筆,只是筆粗一點、色彩多一點,所以常常將繪畫能力和書寫效率當做同一件事情。但是很不幸的,世界上很多事情卻是跟直覺剛好相反的,畫圖和寫字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反而是剪刀的操作技巧才是關鍵。

讓我們從「動態握筆」和「靜態握筆」之間的差別來說起。畫圖,最重要是線條流暢和著色均勻,需要手腕的靈巧度來畫出大範圍的線條。寫字卻不是如此,大家不妨拿起紙筆,隨意的抄下文章中的任何一句話。觀察一下,請問你是手指在動?或是手腕在動呢?

肯定你的答案一定是「手指」。沒錯,同樣是標準的三指握筆法,畫圖時我們使用的是「靜態三指握筆法」,但寫字時使用的是「動態三指握筆法」,兩者的差別在於手指有沒有運筆的動作。讓我們在回到原來的問題,請問「畫圖」和「剪刀」,哪一個在使用時,必須保持手腕穩定,並且使用大量的拇指和食指的動作呢?你有沒有發現,其實剪刀反而更符合我們的選擇。

在臨床觀察的資料顯示,孩子畫圖是否好看,與孩子的創造力和感受力有關,但是與孩子在學業書寫的效率,其實並沒有多大的關聯性。但是,如果一個孩子拿剪刀剪形狀都有困難,往往也會伴隨著書寫困難的出現。不要小看孩子在幼兒園做勞作,那可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幫孩子未來寫字做好準備喔!

 

趁著孩子回家作業比較少的時候,多讓孩子做勞作、用剪刀,先增加手指肌肉力量,自然能讓寫字的速度變得比較快喔!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4794?rec=i2i&from_id=5093753&from_index=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就是小小孩的學習!與其提早學,不如當他的玩耍教練

小小孩的爸媽們,在家裡時是否像孩子的家教一樣,從小帶著他們練習讀益智書籍、認字、做習題?在學校時,孩子是否多數坐在小椅子上跟著老師朗朗讀書、拿著筆畫圖寫字?幼兒的大腦設計中,最棒的學習其實是在玩樂時。家長與其當家教、老師,更該當玩耍教練。

 

玩就是小小孩的學習!與其提早學,不如當他的玩耍教練

 

 

4、5歲的孩子,有沒有辦法可以準備、烘焙巧克力杯子蛋糕,接著清洗、擦乾器具呢?這是在美國西雅圖,5歲的羅莎跟4歲的喬迪恩的真實故事,兩人轉過身,還假裝有客人等著服務。而且這不是在學習,而是玩。

小小孩這樣玩,會不會玩得太複雜了呢?美國非營利獨立教育媒體《The Hechinger Report》刊登文章指出,幼兒的玩樂,是一個複雜的世界。就像這個例子一樣,雖然是玩,卻也可以是有很多層次、很有深度的事,可以比為了贏在起跑點而提早學的數學、英文⋯⋯學到更多。大人若想要小孩真的贏在起跑點,提早學習,最好的學齡前學習,就藏在複雜的玩耍、遊戲中。

這篇文章整理了好幾篇研究一一說明,在孩子腦部發育的過程中,最早的幾年,天生就是設計成對玩跟活動最有反應。在玩樂過後,他們的語言技巧進步了,也增進了數學跟問題解決能力;在一些依靠想像力的遊樂中,還強化了他們的毅力。

因為在玩的過程中,腦部會分泌化學物質,有助於他們的記憶、動機、專注、情緒規範,也支持他們的社交技能。此外,3~6歲的孩子多玩耍,還會讓不同社經背景的小孩縮小發展的機會差距。

但現代的問題是,即使是小小孩,也沒有太多時間玩,因為他們還有很多制式的學習活動。這篇文章因而引述了美國全國幼兒教育學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NAEYC)早期學習方案認證資深主任曼尼魯沛(Alissa Mwenelupembe)的提醒:「我們不用在玩跟學業中做選擇,學齡前兒童的玩,就是他們的學業。」

父母不用在「玩」和「學業」中做選擇

更棒的是,父母與其辛苦的當幼兒的家教,只要當他們的玩耍教練、好好地、用力的玩就夠了。

那麼,要怎麼玩呢?文章指出,玩就像一個光譜,有各種可能;一端是讓小孩自由的玩,另一端是規定小孩要怎麼玩。各種玩的方式對孩子有不同的效益,這篇文章指的玩,是在中間的某處,最好每天都能這樣玩到90分鐘。

原則上,父母可以先選一些會接觸到實體物質以及與人互動的玩樂活動,讓孩子挑選他們喜歡、覺得好玩、可以有些即興發揮空間的活動開始,然後讓孩子練習想與決定要玩到什麼程度,大人只要盯著、在需要時協助,沒有安全疑慮就好。當然,也可以在孩子困惑、必要時,提供一些學業知識、或是社交與情緒上的指引。這樣,孩子就會邊玩邊學到許多事物,在無形中累積許多技能與知識。

現代生活裡的父母們或許太忙碌,沒有很多時間與精神這樣當孩子的玩耍教練,或找到很多類似的坊間活動。但其實,只要選擇理念相符的幼兒園,孩子「上學」時也能盡量這樣玩。

在美國,就有不少「違背」要提早學習知識的壓力、讓孩子盡情從玩樂中學習的幼兒園。孩子雖然是在「學校」,但不只是坐在小椅子上跟著朗朗讀書、拿筆寫畫,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戶外用鏟子鏟沙,在教室內玩鍋碗瓢盆、扮家家酒、堆積木玩角色扮演,趁機學到了幾何學、自然科學、工程設計,玩伴吵架時還學到協調溝通與社交情緒技巧。

 

雖然怎麼玩是很有學問的一件事,但擁有二十多年經驗的學齡前兒童教育者何菲(Sally Haughey)告訴讀者,不管父母或老師,玩樂教練只要從孩子自由選擇的活動開始,讓孩子帶著大人玩,玩到、學到的範圍就會不斷擴散,也就會是好的開始。

(資料來源:The Hechinger Report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莊蕙慈)

原文出處: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244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