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筆練習其實不一定要拿筆?專家解答6大幼兒運筆練習迷思

為了讓孩子順利銜接國小課程,許多幼兒家長希望孩子能提前進行ㄅㄆㄇ運筆練習,不過兒童職能治療師提醒,一起做家事、捏黏土也是「運筆練習」的一環,過早進行簿本運筆練習,反而容易降低孩子對寫字的興趣。

 

不急寫字更能寫好字 專家解答6大幼兒運筆練習迷思

寫字是許多家長共同的擔憂,但也衍伸出許多對於孩子運筆練習的迷思,專家一次解答關於家長常有的幼兒運筆練習問題。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隔壁的祐祐已經很會寫字了,但我們家辰辰現在還是握筆姿勢不太正確⋯⋯」為了讓孩子在上小學前寫得一手好字、未來順利銜接國小課程,辰辰媽媽經常準備ㄅㄆㄇ運筆練習簿讓孩子練習,不過4歲的辰辰似乎沒什麼耐心,總是寫了3分鐘就喊累。

寫字是許多家長共同的擔憂,不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早早開始運筆練習,就怕「輸在起跑點」,但也延伸許多家長對於孩子運筆練習的迷思。新北市思賢附幼主任高櫻芷舉例,不少幼兒家長對於孩子手部肌肉發展的進程較不了解,因此產生「孩子學寫字愈早愈好、練習愈多愈好」的錯誤認知。對於家長常有的幼兒運筆練習問題,職能治療師、幼兒園教師一次解答:

Q:運筆練習就是要拿起筆練習?

許多人誤以為運筆練習就是孩子拿著紙筆照樣描畫、練習寫字,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對此解釋,其實運筆練習是「為了達成未來能運筆靈活、寫字順暢美觀等目標的練習」,換言之,帶著孩子做家事、摺衣服、捏黏土等能夠訓練手部肌肉的動作,都屬於運筆練習。

思賢附幼教學組長鄭依萍、老師呂淑琴指出,孩子拿湯匙、穿脫衣服、鞋子黏扣帶等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經常會被家長忽略、由家人代為完成,但這些動作都能同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指尖力氣及靈活度,是孩子運筆前的重要先備經驗。

Q:運筆練習過程要糾正握筆姿勢嗎?

張旭鎧說,在幼兒開始握筆時,不需要糾正握筆姿勢,家人更應該將重點放在鼓勵孩子握筆、增加孩子對於握筆畫畫或仿寫文字的成就感。思賢附幼老師陳春美也提醒,若強硬糾正握筆姿勢,容易讓孩子排斥寫字,反而得不償失。

張旭鎧表示,3歲以下孩子在握筆初期,會因為手部肌肉發展不完全,而採用「拳握」方式抓住畫筆、進行塗鴉;而調整孩子握筆姿勢的最佳時機,應該是孩子已經開始練習寫字、上小學時,家長可以透過示範等方式,讓孩子發現改變握筆姿勢後,寫字變快且較不容易手痠,自然而然使用正確的握筆姿勢。

Q:愈早開始學寫字愈好?練習愈多愈好?

過早要求孩子學寫注音、反覆練習,反而會造成孩子未來對書寫的排斥。高櫻芷指出,比起急於學寫字,自由塗鴉、畫畫是幼兒更有興趣也更適合的運筆動作訓練;以公幼來說,從3、4歲起,老師就會在教室學習區擺放注音符號教材,或在課堂中用說故事等方式讓學生接觸注音符號,但多會等到肌肉力量與手眼協調能力發展充足的大班階段,才會進行描寫注音與名字的教學。

Q:握筆握不好,只要加強手部練習就好?

孩子握筆握不好、無法順利塗鴉或寫字,未必只是因為手部練習不足,背部、肩膀、手臂是否有力也是關鍵。張旭鎧提醒,孩子能否坐直坐挺、肩膀手臂的穩定度是否足夠,都會影響孩子握筆與寫字能力,也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出門跑跳、練習丟接球,建立基礎的肌力並訓練坐姿。

Q:小朋友坐不住、不肯好好寫字是因為「沒耐心」?

陳春美說,小肌肉沒力而容易手酸沒力、坐姿不良等,都可能是「幼兒坐不住」的原因。張旭鎧也指出,幼兒的手部肌肉張力偏低、耐力不足,手指本來就比較容易疲累,家長不必覺得孩子沒耐心或愛偷懶,讓孩子適時休息、改採更有趣的練習方式(例如不寫方格子練習本,改用連連看遊戲,或一起用樹枝在沙地上寫字),反而會讓孩子增加練習的意願。

Q:寫ㄅㄆㄇ簿本等運筆練習只有壞處嗎?

張旭鎧指出,帶著孩子進行描寫注音符號、文字部件(如部首、特定筆畫)的運筆練習也有好處,家長可以從中發現孩子在特定的書寫角度或部件上,有哪些技巧較為缺乏、哪些細節容易忽略,並對症下藥,陪伴孩子一起練習。

 

是否該練習運筆,最大重點是孩子興趣能力

對於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運筆練習建議,張旭鎧與與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建議如下:

分齡運筆練習建議

年齡

日常練習

能力達成

3歲前

多進行拋接球、跑跳等大肌肉活動,奠定未來寫字時所需的肌肉力量

1~3歲階段,可以接住皮球;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捏起小物品;能以「拳握」方式抓住畫筆進行塗鴉;能夠投硬幣與串珠

3歲後

進行捏黏土、串珠、撿卡片等手部小肌肉訓練,訓練手腕、手指的肌肉

出現三點或四點的握筆方式;能夠著色、畫出圓形;能夠玩樂高等可拼接積木

4歲後

從鼓勵孩子模仿、畫出自己的名字與數字開始,培養對於寫字的成就感與興趣

4~6歲階段,孩子可以用剪刀剪出形狀;能夠流暢運筆、仿寫簡單符號等

備註:每個孩子的能力發展進程不同,當孩子在「能力達成」有一半以上無法達成,才需要特別留意。製表:親子天下

縱使運筆練習有分齡建議可以作為家長的參考,不過張旭鎧強調,孩子該進行哪些動作、何時該開始練習,「重點是幼兒的發展進度與興趣!」他說,家長操之過急、要求年幼孩子提早學習反而揠苗助長;相反地,若孩子對於握筆的興趣極高,2歲就想要握筆塗鴉與仿寫,家長也不必刻意阻止。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5090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學年度文山附幼第一階段招生完成報到錄取名冊

112第一階段招生錄取名冊-公告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時間W型坐姿,當心發生三大問題:平衡差、X型腿、扁平足

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家中寶寶很喜歡坐成「W」型的跪坐姿呢?

因W坐姿對力氣不足的寶寶來說,支撐的底面積比較寬,所以身體不需要出力;而且會坐的比較穩。但爸媽注意了,這樣的坐姿可能對往後的發展有礙!

一位3歲女兒跑步時經常跌倒,走路的姿勢也很奇怪,讓父母傷透腦筋,也不知該如何矯正,帶來評估。我評估後發現孩子自小就喜歡以W型的跪坐姿坐著,所以才讓日後的發展出現異狀。

W型坐姿 ,當心孩子下肢三大問題

寶寶的W型跪坐姿,容易衍生出跌倒及平衡感不佳等問題。這樣的坐姿會讓孩子走路內八甚至發展出X型腿,再者此類的孩子通常都有下肢動作協調的問題,進一步評估孩子的軀幹肌力肌耐力通常也不好;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平衡感差、X型腿之外,還容易同時合併有足部問題(如扁平足)的產生。

姿勢不良,傷害脊椎與骨骼

孩子在5歲前,在地面上遊戲的時間較長;而且從1到2歲至進入幼稚園時期,是孩子發育的黃金時期。爸媽及老師們要多留心小朋友的姿勢發展,並提醒孩子減少W型的坐姿及挺肚子的站姿,才不會傷脊椎與骨骼,間接影響動作協調的發展。若是常發生跌倒的問題,父母一定要帶孩子尋求專業協助。

錯誤坐姿盡早矯正,才是根本之道

2歲之前是粗大動作快速發展的階段,無論是學習爬行、站立或走路的時期,可能在姿勢變換的過程中,出現「W型坐姿」,例如:爬一爬就往後跪坐下來或站著再蹲坐下來;或是由於軀幹力量與坐姿平衡尚在發展階段,幼兒會選擇底面積較大、身體不太需要出力支撐的「W型坐姿」。

不過,此現象應會隨著幼兒動作與肌力的發展而逐漸消失。然而,在年紀較大的孩童也會出現「W型坐姿」,原因不外乎肌肉張力低或肌力不足,以及長久習慣所導致,都可能影響到骨骼發育。

治本之道在於時時刻刻提醒孩子別再坐W型坐姿。因為這種錯誤的坐姿,容易造成骨骼變形。此外,孩子也需要多跑跑跳跳、運動,特別是下肢和軀幹方面的運動,這樣才有力氣。

否則,隨著孩子身高越高、體重越重,平衡、協調能力只會越來越不佳,跌倒甚至姿勢不良的情形也會變多。 除了留意孩子的坐姿,避免錯誤的W型坐姿外,平時可以透過遊戲,提升孩子的全身肌耐力。

●爬樓梯/斜坡

●減少推車使用,讓孩子自己走

●引導孩子坐在椅子上玩

●協助、鼓勵孩子變換正確坐姿

盤腿坐:雙腿向內彎曲、交叉坐姿,這是一開始寶寶練習坐時最鼓勵的坐姿。

半盤腿坐:一條腿伸直,一條腿向內彎曲。

環坐姿:坐在地上,雙腿的腳掌相對貼合,形成環狀。

V坐姿:雙腿向前伸,呈現V型的斜狀。

長坐姿:雙腿往前伸直,呈現平行狀。

側坐姿:先採取長坐姿,再將雙腿彎向同一邊。

以上6種坐姿可多鼓勵孩子輪流換坐,因為不同坐姿所鍛鍊的肌肉群不同

●相撲遊戲

爸媽和孩子面對面站著,手掌相對,用力推!玩的過程,爸媽適時提醒孩子,站穩雙腳。特別引導孩子去感受腿部是哪裡在用力?身體重心是在哪個部位?

爸媽不需用力推,只要用力承接孩子推來的力道,「演出」難分難捨的拉鋸戰就好。

●改善大腿骨內轉

1.讓小朋友平躺,兩腿打開後,從膝蓋處向床面壓下

2.盤腿坐

3.倒退走或向後跳

若發現孩子平常總是感覺懶懶的,容易累,走路時都拖著地走,導致鞋子前端磨損,或是總是駝背、喜歡躺著或趴著、有扁平足、席地而坐時不愛盤腿坐、會用雙手撐著地板、兩腿向前伸或採W型坐姿等情況,建議家長可帶孩子前往復健科了解孩子是否有肌肉張力不足需透過特定訓練來矯正。

《成為王宏哲教養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文章》

原文出處:http://www.leaderkid.com.tw/2022/02/28/12131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校園口罩解禁,孩子免疫力夠嗎?醫:留意反覆發炎徵兆

校園已經開放學生自主決定是否戴口罩,然而許多家長仍擔心孩子在校容易感染,不放心讓孩子脫下口罩。醫師提醒,若孩子身體狀況正常不必太擔心,除非出現免疫力異常的徵兆,才需要請醫師特別診療。

 

校園口罩解禁,孩子免疫力夠嗎?醫:留意反覆發炎徵兆

 

校園開放口罩鬆綁,對很多家長來說是一個魔王關卡,特別是學齡前3、4歲的小朋友進到校園,跟同學之間的距離較近,很容易就開始生病。因此,許多幼兒園仍然建議孩子上學在教室的時候戴著口罩。

學齡前容易反覆感冒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簡睦旼表示,反覆感冒、總是在看醫生和吃藥,這種狀況最常發生在學齡前的小朋友。由於學齡前孩子還在建立自己的「免疫力資料庫」,也就是很多家長俗稱的「更新病毒碼」,每一次感染都是在建立孩子自身免疫記憶性。

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到診間,提到小朋友反覆發燒、咳嗽,家長也會擔心孩子的免疫系統是否出了問題。如果學齡前的孩子,尤其是已經開始團體生活,去托嬰中心或幼兒園的孩子,頻繁出現感冒症狀是很常見的情形。通常不是免疫系統出問題,而是孩子比較頻繁的重複感染一般的感冒病毒。

簡睦旼解釋,這也是所謂防疫政策鬆綁後「免疫負債」的意思,指在防疫期間小朋友較少有接觸病毒的機會,各種一般感冒的感染機率下降,孩子體內的病毒資料庫檔案就會變少;一旦防疫的措施鬆綁了,有較多新的病毒入侵身體,免疫系統不認識它,自然就會產生比較激烈的反應。

從生活中提升孩子免疫力 保健食品不見得有用

面對口罩解禁,該如何提升小朋友的免疫力,簡睦旼認為還是要從最基本的做起:

  • 勤洗手:維持個人衛生習慣。
  • 睡得夠:規律的生活作息與穩定的睡眠時間是免疫力的好幫手。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推薦的睡眠時間,學齡前兒童(3-5歲)最好睡足10-13小時;國小學童(6-13歲)要睡到9-11小時;青少年(14-17歲)則要睡8-10小時。很多台灣孩子都沒有睡夠,對免疫力有很大的影響。
  • 均衡的營養:國民健康署給學齡前和學齡兒童的飲食指南中,建議每天要攝取3份蔬菜、一份煮熟的青菜大約是半碗,很多孩子也都吃不到這樣的量。足夠的戶外運動:目前國小學童每週的體育課只有1-2堂,如果課外沒有額外的戶外活動機會,的確不足夠,儘量可以做到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

簡睦旼表示,以上這些雖然看似老生常談,但要真正落實並不容易,也是他在門診時常常遇到小朋友反覆生病,幾乎都是沒辦法做到這些生活上的調整,因此孩子的免疫力較差。

市面上有許多營養補充產品都強調可調節免疫力,簡睦旼分析,大部分產品其實都只說對一半,例如提升免疫力的營養素像是B群、D、鋅等,都還需要更多臨床證據證實,家長可以參考,可以作為提升免疫力的協助,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個人體質改善

反覆發炎、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 留意孩子免疫力有狀況的徵兆 

家長擔心突然脫下口罩,孩子的免疫力是否能招架得住?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劉衍怡表示,如有下列幾種情況,家長則需注意孩子是否免疫力下降:

  • 在熟悉的環境中,孩童頻繁生病,幾乎每個月都在生病。
  • 本來應該症狀輕微的感染症,卻引發嚴重的感染。
  • 孩子感染到不尋常的細菌或病原體,這些病菌在免疫正常者是可以控制的。

劉衍怡強調,所謂的「免疫力不全」指的是身體的免疫系統發生了缺失,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而容易遭受感染,與一般重複感染產生持續症狀有所不同,若孩童有下列狀況,建議就醫由兒科醫師評估是否有免疫力不全的問題:

  • 反覆的中耳炎、鼻竇炎、肺炎。
  • 對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者。
  • 曾發生過2次以上的嚴重感染,如腦膜炎、敗血症、骨髓炎。
  • 小兒生長遲緩。
  • 持續有鵝口瘡、反覆的皮膚黴菌感染或器官膿瘍。
  • 長期的腸胃道問題,如慢性腹瀉。

如果擔心孩子的免疫力還沒準備好,是否持續戴著口罩比較好呢?簡睦旼認為,免疫力需要靠落實生活上的保養,像是營養、睡眠、運動等,才能讓孩子的免疫力變得愈來愈好,如果只是晚點拿下口罩,只是讓病毒大軍晚一點入侵孩子的身體,還是會有一陣子反覆感冒的情形。

 

簡睦旼指出,現在起疫情相對穩定,校園也開放戴口罩政策,不妨趁著這個時機點調整戴口罩的習慣,如果孩子身體狀況正常,而且在室外,建議可以拿下口罩,慢慢回復到疫情前不用戴口罩的狀況,也幫助孩子的免疫力緩步適應。

簡睦旼表示,當然,還是有必須戴口罩的狀況,像是孩子自己有呼吸道疾病時配戴,可以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如果是在室內,或是空氣不流通,以及觀察到周遭有人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也可以再將口罩戴上。

(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

原文出處: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5052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4-2.jpg

午餐由昱品餐點公司提供:https://sites.google.com/mail.wses.tc.edu.tw/wseslunch/%E9%A6%96%E9%A0%8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宏觀角度談幼兒要學甚麼

從宏觀角度談幼兒要學甚麼、幼兒園要教甚麼?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
林佩蓉  副教授

全世界的國家都在彩繪未來,教育是一切競賽的起點,而幼兒教育則是各國教育辦的好不好的關鍵指標之一。如果台灣想要有美麗未來,把教育辦好,而且是回歸基本面,把幼兒教育辦好,讓人人打好適才、適性發展的基礎,才可能有競爭力,跨入先進國家的行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1996)就曾呼籲:「我們教養兒童方式不僅會影響兒童的未來、也會影響我們自己的未來、甚至影響我們大家的生活品質」(The way we raise our children influences their future as well as our future and the quality of our lives.)幼兒教育的好壞,不僅攸關幼兒本身及家庭的發展、國家的競爭力,也可能影響著我們大家未來的生活品質。

但什麼是好的幼兒教育呢?好的幼兒教育並不是國小先修教育、不是才藝教育、不是美語教育、也不是電腦科技教育,這類扭曲的幼教理念會蔚為風氣,一方面是許多商業利益至上的幼教機構利用文宣攻勢下大肆渲染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焦慮、急切、近利的父母,缺乏正確專業的資訊判斷推波助瀾所致。從專業的觀點,好的幼兒教育應該是重視身體健康的教育、是培養人際智能的教育、是開啟思考力的教育、也是基礎社區公民的教育。

 

幼兒教育不是國小先修教育

很多父母認為幼兒園如果沒課本、沒作業,老師只是陪著孩子唱唱歌、玩遊戲、讓孩子自由探索玩具教具,是在浪費時間、浪費孩子的潛力和昂貴的學費而已,期望幼兒園不只要「照顧」孩子、更要及早「教育」孩子--多讓孩子拼讀ㄅㄆㄇ及練習寫數字、國字,才符合「上學應學很多東西」的目的,而孩子上小學之後的學業適應、學業成就也會比較好。

為了「不負父母所託」,為了「生存競爭」,為了「與公幼市場區隔」,很多私立幼稚園托兒所便自動把幼兒教育、兒童發展的專業觀點擺一邊,變本加厲競相推出各種課本、作業本、讀寫算活動,促使幼兒教育普遍成為國小先修教育。迫於「民意」與「招生壓力」,目前甚至連一些公幼,也淪為國小先修班。

也許父母會以為孩子的「遊戲」只是玩玩,無所事事、消磨時間或精力而已,但從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學專家的角度來看,遊戲是幼兒與生俱來、探索週遭世界的重要手段,能促進孩子的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發展。以孩子喜歡玩扮家家酒的遊戲而言,此舉不僅反映出他對週遭環境及人物的觀察,孩子經由扮演遊戲,可紓解情緒、學習如何與人互動、學習如何以適切的語言溝通、理解社會情境中的各種角色、發揮想像能力。真正專業的幼教工作者,秉持的信念會是「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讓孩子從主動探究中學習」、「順水推舟、順其自然」--讓幼兒在自由遊戲、主動探究的學習氣氛下,促進認知、語言、社會、情緒各方面的全人發展。

每個教育階段有其不同的目標,幼兒教育絕不是國小先修教育,幼兒教育當然需要與小學作銜接,但銜接的方式並非在幼稚園就開始教小學課程。何況從學術研究及實務經驗發現,幼兒先學注音並無法保證上小學之後國語的學業成就較佳,反倒是許多由「正常」幼教班出來的孩子,有自信、樂於學習、願意接受挑戰,上小學之後,不僅生活適應良好,國語的學業成就也從初期的「落後」到中期的「並駕齊驅」,到後期的「迎頭趕上」,大人不要太低估孩子的適應能力。

 

幼兒教育不是才藝教育不是美語教育也不是電腦科技教育

才藝教育、美語教育、電腦科技教育在未來的時代不是不重要,或許將來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需要接觸美語,都必須成為電腦科技的「使用者」,但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成為精通才藝、美語或電腦科技的專門人員。更何況「愈早學一定愈好」在學術研究上並無定論,反倒有些研究發現,外來語或電腦技能等大一點再學,反而會因為孩子的認知、語言、心智較成熟,學習經驗較豐富、學習策略較多元,學習的效率會較好,且較大的孩子比較能夠掌握自己的興趣方向,學習動力較強,也較能發展適合自己性向的才藝。

在學習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讓幼兒花很多時間學習美語,他學習使用母語溝通的時間相對減少,掌握母語的能力必然受到影響,而在缺乏美語自然語言環境的情況下,美語要講得像美國人一樣流暢也很困難。如果生在台灣,黃皮膚、黑眼睛的我們,美語無法講得像老外一樣流暢,是很自然可被接受的情況,但是從小就沒把自己的母語學好,不僅會影響個人的學習及人際關係,長大後自己人看不起你,連外國人也未必看得起你。母語是文化的根,雖然未來會走向全球化,但全球化也會卻促使各國人士更加致力於自己本土母語與文化的維護,因為那才是每個種族社會不可取代的獨特性

 

幼兒教育是重視身體健康的教育

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者,一定可以觀察到美國人從很小就開始培養運動細胞,家家戶戶無論貧富,孩子很小就會游泳、溜冰、騎腳踏車、滑板車,熱愛各項運動,而這些卻是我們孩子不太拿手的項目。近年也有研究指出,我國孩子的體適能遠不如同年齡的日本孩子,且孩子的近視、蛀牙、肥胖問題嚴重。孩子健康會亮起紅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不夠重視體育及健康教育,剝奪了孩子活動筋骨的空間和時間--家裡空間狹小、社區又無充裕、適合幼兒遊戲的戶外空間,再加上送托的幼教機構也是擁擠不堪,又讓孩子吃太多甜食零食,卻極少運動,從事的多半是看電視、玩電動遊戲或小肌肉之類的靜態活動。

不僅如此,環境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早已證實,長時間在狹小空間活動,孩子會有肢體伸展不開、情緒煩躁、衝突事件頻傳的現象發生。依據我國現行幼教機構的設置標準,幼稚園空間大小規定雖然已較托兒所、托育中心、補習班寬敞得多,但根本無法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甚至連鄰國日本標準的二分之一都不及,幼教機構的擁擠程度可想而知。遺憾的是,當我們期待政府提供幼兒更寬敞的學習環境時,為了業者易於立案及降低成本的考量,政策卻是朝向更加降低空間標準,且可以無戶外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能期待孩子有比較好的體適能、有比較健康的身體?

經常要求孩子乖乖坐著,根本是違反孩子天性,因為孩子就是從移動、探索、操作物體等活動中學習與發展。健康的身體先於所有的學習,幼兒正值身體大力發展的階段,幼兒教育應優先重視健康教育,室內外不僅應提供設置有平衡木、階梯、爬竿及輪胎的遊戲場,每天早上下午還要安排至少半小時,最好是一小時的戶外活動或體能活動時間,才能幫助幼兒充分發展大小肌肉動作的協調性,奠定身心健康的良好基礎。

 

幼兒教育是培養人際智能的教育

過去家庭子女數眾多,且社區中街頭巷尾的孩子經常一起玩,人際互動經驗頻繁,人際互動對象穩定,人際之間較能因為長期密切的互動而相互深入了解,對於日後人際互動的敏感度與團隊合作的意識也較強。現代的孩子多在小家庭中長大,又可能是家中唯一寶貝,社區人際間比過去疏離,多半有的是與大人相處的經驗,而非同儕相處經驗,所以人際知能較為缺乏。

對孩子而言,學齡前的教室猶如學習人際關係的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裡,他們有機會和別人一起玩耍合作、作決定、並為決定負起責任、知道如何在遊戲中加入群體、用語言協商衝突、以及學習如何做一個具備社會能力良好的人。幼兒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幫助孩子發展人際智能,父母及老師應提供更多的時間,讓孩子有機會跟一群玩伴長期穩定的交往,深入了解彼此並相互學習尊重。

 

幼兒教育是開發思考力的教育

現代孩子的知識確實比過去孩子豐富的多,但父母不要誤以為知識愈多、愈早習得,就表示孩子愈聰明,其實知識豐富並不等於智商高或高層次思考力能力強。現代孩子所習得的知識很多是透過電視與電腦網路而來,而不是因為在生活中經常有機會接觸它、使用它,透過親身真實的感官體驗習得,所以知識的記憶屋往往是短暫的,終究會自動拋到腦後,就算仍然記得,在生活上真正碰到需要運用已知解決問題時,也未必能聯想到。而且這種情形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因為未來的世界會更加科技化。

聰明與否的關鍵是在於創意思考、問題解決與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高階思考能力的高下。研究學前幼兒認知發展的學者有一項重要的結論:幼兒的認知能力發展的確與年齡有關,但孩子的學習潛力很驚人,不能低估他們的思考、推理、記憶及問題解決的能力,而且應及早開發孩子思考力

開發孩子思考力是要多讓孩子有一邊做、一邊想、一邊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不是要孩子背誦許多他們不了解、又與他們生活抽離的東西,也不是光從書本上、電腦上去「學」某種知識正確的方式是多帶孩子去戶外實地參觀,多讓孩子有親身體驗的機會,鼓勵孩子觀察、發問、預測、假設、實驗...,反覆探究值得注意的事務和現象,並使用口語、圖像等各種媒介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觀察發現紀錄下來,帶回教室與師生共同討論、分享所得,讓孩子因而獲得深入、新的領悟。

 

幼兒教育是基礎社區公民的教育

幼教機構是一個社區的縮影,老師應經常提供孩子有團隊合作的機會,鼓勵每位幼兒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依據個人專長貢獻出不同的特殊貢獻,就像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專家」,很自然地相互依賴,彼此獲益。例如:一位小男生,很喜歡說故事,說故事時口語、表情皆十分生動,班上許多孩子都很喜歡聽他說故事。另一位小女生,因為扮演恐龍唯妙唯肖,被全班視為「恐龍女王」,當小朋友決定要演出「侏儸紀公園」的故事時,小男孩的專長便是扮演說書人,而小女孩的專長便是扮演恐龍。

每個孩子都是社區及文化族群的一分子,應該有機會互相學習,培養歸屬感,認同自己屬於社區及文化族群中的一分子,願意積極和社區中的別人合作、共同處理不同意見,這是民主社會運作良好的必要條件,也是社區公民教育的本質。既然學校本身也是社區的一部分,就不該成為孩子學習的一個孤島,除學校班級內、班級間的互動之外,應積極與學校所在的社區生活相連結,協助幼兒擁有全面地、深入地探索、理解社區周遭環境和文化活動的經驗,讓幼兒對社區有歸屬感及積極參與感。

不過長久以來,由於我們多半認為幼兒是脆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經常把幼兒教育定位在家庭教育或幼兒本身全人發展教育的層次,而與大眾生活完全隔離。即使幼教課程中可能會安排「社區中幫助我們的人」這類主題,例如:郵差、警察和消防隊員,但卻很少帶領幼兒走入社區,更深入的探索他們如何成為社區的一分子,如何為社區貢獻。

其實幼兒不只可以去參觀博物館、動物園或其他休閒遊樂場所,也可以因為對馬路底下的下水道產生好奇,拜訪市政府的工程人員,也可以因為一年一度社區農產品豐收季節,拜訪農夫,認識他們的工作。當孩子對某項議題的探究告一個段落時,也很可以邀請社區民眾一起參與,分享所學所獲。幼教機構應該是一個社區大人和孩子可以彼此分享生活與生命經驗的地方,也應該是一個讓幼兒的生活圈從家庭擴展至學校、擴展至整個社區的場所。

 

幼兒應該是主動生產者而不是被動的消費者

由我們自身的學習經驗可以體認到「教了」未必等於「學了」,「學了」也未必等於「學到了」,而從當今世界各國許多知名的高品質幼教方案,也可以很確定地讓我們看到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很愉快的學習、主動的學習,而且確實有能力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既然孩子有能力學到自己想學的,大人又何必什麼都要教?而且什麼都要自己教?又何必一切都要買現成的商業產品給孩子玩?應該是多讓孩子自己去學那些有能力自己學、又值得學習的東西,大人教的未必比孩子自己學的更有效果、現成的玩具也未必比孩子自己設計的更好玩、更有意義。

如果大人把孩子視為被動的消費者,孩子便會完全依賴大人,許多原創性的問題、點子、資訊、想法就失去了,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如果願意把孩子視為主動的生產者,鼓勵幼兒由熟悉的生活題材切入探究,幼兒才有興趣、才有點子,才能更深入挖掘問題,對孩子更具意義、也更富於教育性。

 

大人必須調整觀念,以身作則

父母及師資培育機構的老師都是「過去」的學生,教育我們「現在」的孩子,去適應、挑戰他們「未來」將面對的時代。如果父母及老師都堅持用過去的方式教養孩子,把過時的資訊教給孩子,如何協助孩子去面對他們未來的時代呢?

人生是馬拉松比賽,我們要從前瞻性的角度看幼兒教育,未來是網路科技、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人能否在各行各業的專業領域發光,靠的不是知識的多寡、技巧的熟練而已,而是誰能把知識最快創造出最大的附加價值,誰才是贏家。而要成為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贏家,需要的是培養對人生的熱情與好奇,具備溝通表達、創意思考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並願意團隊合作、尊重不同意見、能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新世代公民,這些條件都不像資訊可上網搜尋而來。大人想要幫助孩子具備挑戰未來21世紀所需要的條件,就必須調整觀念,以身示範,並從此時此刻就做起。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育」到麻煩不崩潰!十句話讓你與孩子共享溫馨親子情

帶孩子,難免有不知所措、差點崩潰的時候。已經當祖父的家庭教育心理師,從網紅經驗中分析父母在情急時,可以分別對自己、與對小孩說的「神句」,如何扭轉情勢,帶來好結局。

 

「育」到麻煩不崩潰!十句話讓你與孩子共享溫馨親子情

每當面臨育兒難題,學會這十句話,將自己與孩子從崩潰邊緣拉回來。Shutterstock

育兒人生,誰沒有筋疲力竭又手忙腳亂、卻遇上孩子添亂出狀況、快要崩潰的時候?更糟的是,當人們覺得無助、煩躁時,難免衝動,會說出傷害雙方的話。

在全球巡迴演講與開班教授父母教養技巧、作品被翻譯成近20國語言的心理學博士柯恩(Laurence J. Cohen),在《今日心理學》的部落格為文,他偶然看到 IG 裡一位媽媽分享,在崩潰邊緣時,常對自己說的五個「神句」,並且加上自己的經驗與分析,希望能幫助父母們,無論是因為自己的事很崩潰、難以應付孩子來要求的事情,或是孩子很「盧」的時候,可以這樣看清事實與調整心情,得到理性的緩衝。

崩潰父母對自己的五句喊話

柯恩指出,其中最大的秘訣,就是把孩子說的話、做的事、或是搗蛋,視為他們想要溝通的行為:

  1. 「孩子不是在找我麻煩,是他遇到麻煩了」

因為當大人無法立即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很容易覺得孩子在找麻煩,接下來就會愈想愈極端,像是「你要把我逼瘋了」、「我這一天都被你毀了」。但是孩子心中何必、又怎麼會要找父母麻煩,他們只是想來找大人幫忙處理他們的問題。

  1. 「我愈冷靜,處理事情的效果就會愈好」

或許有不少大人已經常會告訴自己或別人要冷靜,但是「要冷靜」感覺只是要阻斷我們的感受,停在當下,接下來還是會很焦躁。這句話提醒我們冷靜的目的,再往前踏進一步,要好好地、更有效地處理事情,比較容易讓我們真的靜下來,把焦點轉移到處理事情。

  1. 「孩子不是做錯事,是有重要的事情想要告訴我」

行為是孩子溝通的一種方式,尤其是愈小的孩子,愈是說不清楚,就很容易用行為來表達,像是嬰兒的哭,或是幼兒想要幫大人的忙、自己做、想要嘗試時,會直接拿杯子倒水、收東西,卻不小心打翻。更難的是,很深的感受,很不容易說清楚。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時,大人若能先假設這是因為他們有想說卻沒有說出的話,就是當下最好的想像。如果發現孩子是故意調皮搗蛋時,再來處罰、談論後果也不遲。

  1. 「這可能對他是天大的事情」

大人對小事也可能有很強烈的情緒,而且觸動情緒的原因與反應都因人而異,更何況是小孩。也許有時父母覺得,小孩怎麼用這麼雞毛蒜皮的事,在不對的時候打擾大人,難免覺得不耐煩,但其實小孩可能覺得那是很重要的事,有很強烈的感受需要幫忙。大人要避免要求他們收斂心中的感覺,符合大人的期待或評估,而是要聆聽,幫助他們釐清與解決事情。

  1. 「我能幫他,而不是傷害他」

無助的大人難免衝動。不過,孩子找上大人時,大人總要做些什麼。我們可以選擇幫助他們,而不是用一時衝動的言語、行為,像是吼叫或處罰,讓事情變得更糟,或是傷害他們。

 

 

崩潰父母對孩子的五句魔法話

柯恩還指出,當這位媽媽跟自己說這五句話時,也會轉化成五句對孩子的神句,像有魔法一樣,幫助孩子靜下來:

  1. 「我可以抱抱你嗎?」

當我們知道孩子不是故意找麻煩,下一步就是幫助他們激動的心情冷靜下來。抱抱最能表達和給予這種感受,讓孩子知道,彼此的關係仍然緊密連結。

 

  1. 「我知道你現在感覺很糟」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心情愉快,當孩子難受時,自己也會覺得心痛。但父母的工作不是改變孩子的感受,而是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也了解了。而且這是實際上最快讓情緒經歷充滿、表達與發洩、消退、復原的方法。

  1. 「沒有關係」(Okay)

在英文中,這樣短短的一個字,讓孩子知道,不管他們當下的感受如何、做了什麼,大人都會接受,不會摧毀親子情誼。這對孩子很重要。

  1. 「你可以哭,盡量哭」

孩子哭泣當然不需要大人同意,眼淚自然就會奪眶而出。但這句話會讓大人自我提醒,眼淚是有療效的,也幫助孩子能夠抒發他們的難受。

  1. 「我在這裡陪你」

每個孩子都需要不斷聽到這句話,尤其是當他們也被擔心做錯事、崩潰的情緒滿溢時。

(資料來源:今日心理學) 

(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912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學年度文山附幼招生海報-修改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資源!職能治療師推薦6日常動作,幼兒不握筆也能奠定寫字基礎

運筆練習怎麼做?幼兒運筆練習下載資源有哪些?關於家長對於孩子運筆練習的常見問題,《親子天下》整理兒童職能治療師的建議與運筆練習資源,一次解答。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資源!職能治療教師運筆練習6動作

運筆練習怎麼做?《親子天下》整理運筆練習免費下載資源,與兒童職能治療師的建議,供家長參考。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幼兒幾歲可以開始運筆練習?許多幼兒家長擔心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沒有學拿筆、進行足夠的運筆練習,會導致孩子在上小學開始學寫字時進度落後、寫字歪歪扭扭。不過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提醒,運筆練習不一定透過不斷書寫來達成,太早要求孩子握筆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運筆練習目的是什麼?

運筆練習是什麼?張旭鎧指出,許多人以為運筆練習就是練習寫字,其實運筆練習是為了達成未來能運筆靈活、寫字順暢美觀等目標的練習,而實際握起筆書寫,是運筆練習的最後一步。

「進行『運筆練習』時不一定要拿筆,」張旭鎧提醒,家長陪伴孩子進行運筆練習時,不用急著要求孩子學握筆、運筆,孩子通常會自然而然從畫畫、仿寫自己的名字等過程,建立起對於寫字的興趣與成就感,屆時再進行連連看、描虛線等輕鬆有趣的紙本運筆練習也不遲。

運筆練習下載 免費資源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1:

kid zone.ws 。從該網站下載學習單後會得到一個GIF檔,需先貼到word等軟體上調整大小後再列印。素材較為簡單,除了沿著虛線描繪的圖案、線條模板,也有連連看的版型,讓孩子透過配對方式連線、練習畫出折線與直線。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1:kid zone.ws 。

截圖自kid zone.ws。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2:

kiddo worksheets。網頁提供許多動物、昆蟲、交通工具的描繪模板。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kiddo worksheets

截圖自kiddo worksheets。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3:

the sprucecrafts 。網頁中整理59張運筆練習素材,難度由簡至深,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與能力,選擇合適素材。點擊進入運筆練習素材下載頁面後,點選「print」即可列印。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the sprucecrafts

截圖自the sprucecrafts。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4:

3dinosaurs。素材可免費下載,有多種線條、圖案可供家長選擇。進入頁面後,點擊「Download Prewriting Practice Printables」的超連結,即可下載。

 

截圖自3dinosaurs。

截圖自3dinosaurs。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5:

happylilac。happylilac 是日本的素材網站,有許多適合幼兒、國小年段孩子的學習單可供下載。網站提供的運筆練習素材多元,點入想下載的圖片後就跳轉至下載、列印的頁面。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happylilac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happylilac

截圖自happylilac。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6:

education。網站所提供的內容難度各異,有依據數字連線、依據應字母順序連線的素材,家長需要花費較多心思,挑選適合孩子的學習素材。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education。

截圖自education。

免費運筆練習下載7:

pinterest。pinterest是一個應用程式,可以使用網頁或app開啟,裡面有許多圖片、模板、視覺參考,也有許多運筆練習下載資源。家長可以在搜尋欄中輸入「運筆練習」、「dots to dots」等關鍵字,即可瀏覽並下載圖片。

 

線條運筆練習下載

運筆練習怎麼做?

想要讓孩子未來能好好寫字,就必須在運筆練習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大小肌肉。張旭鎧與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提供這些不用拿筆,也能進行運筆練習的方法:

  1. 丟接球、沙包:過程中孩子會有拋、接、抓、放、翻等動作,訓練手眼協調、雙手協調之外,也能訓練大肌肉。
  2. 訓練坐姿:多帶孩子進行大肌肉活動,培養未來寫字時會用的肩膀與手肘的肌肉力量。
  3. 投硬幣、串珠珠:吳姿盈說,讓孩子將硬幣、彈珠、小卡片投進小洞中,或是穿珠,都對小肌肉是很好的練習。
  4. 摺紙、剪紙練習:3歲後的孩子就可以從最簡單的紙飛機開始學習摺紙,增進孩子手腕的力量。
  5. 玩黏土、揉麵團:孩子可以觀察到自己手指頭的個別動作、同時動作、不同方向動作,非常適合兒童訓練小肌肉。
  6. 參與日常家事:吳姿盈指出,擦桌子、擰抹布、澆花、洗葡萄或番茄等小顆且容易抓握的水果,都是很好的小肌肉練習。

各年齡階段的孩子如何進行運筆練習?

分齡運筆練習方式

年齡

適合的畫筆

日常練習

3歲前

酷蠟石、蠟磚

透過大肌肉活動建立基礎的肌力並訓練坐姿,奠定未來寫字時所需的肩膀、手肘肌肉力量

3歲後

粗蠟筆、胖胖筆

進行手部小肌肉訓練,訓練手腕、手指的肌肉

4歲後

蠟筆、麥克筆、鉛筆等

可從引導孩子模仿、畫出自己的名字與數字開始,培養對於寫字的成就感與興趣

製表:親子天下

原文出處: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807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5.jpg

Image 6.jpg

3月份午餐怡饗美食供應公司:https://sites.google.com/mail.wses.tc.edu.tw/wseslunch/%E9%A6%96%E9%A0%8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