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慢吞吞,多寫就會好?

我們大人往往有一種迷思,只要多練習孩子就會進步,所以不停的要求孩子大量寫字,這樣就可以幫助到孩子嗎?練習是絕對有幫助的,但是訓練不可以超過孩子的生理發展。

 

寫字慢吞吞,多寫就會好?

 

我們大人往往有一種迷思,只要多練習孩子就會進步,所以不停的要求孩子大量寫字,這樣就可以幫助到孩子嗎?練習是絕對有幫助的,但是訓練不可以超過孩子的生理發展。

寫字,是手指肌肉動作整合之後的表現,如果孩子的手指肌力不足時,很難控制好鉛筆,當然也就很難拿筆寫好字。寫字拖拖拉拉的孩子,我們常常會將「偷懶」的標籤貼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如果你真正仔細觀察孩子,真的很難將偷懶放在他們的身上。因為握筆姿勢的不適當,他們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來寫字,在短短不到十分鐘的過程中,他們出現不停的改變握筆方式,想方設法地使用手掌內的各個不同的肌肉群,一直到榨乾所有的可以運用的每一條肌肉力氣為止。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你還會認為孩子是不認真?愛偷懶嗎?

我們最大的誤區是「寫字可以訓練手部力量」。與其說寫字是訓練肌肉力量,倒不如說寫字是高度的認知功能訓練,一下要記得字形、一下要熟練筆順、一下要背誦字音,在寫字的過程中,這些重要的能力都要一起運用在寫字當中。寫字不僅僅只是寫字而已,我們不應該使用寫字來訓練肌肉,反而讓孩子忽略學習更重要的事情;相反地,我們應該「額外」幫孩子培養出肌肉力量,才讓孩子開始寫字。不然就像我給你一把雕刻刀,要求你把課文都雕刻完,請問刻完十遍之後,你又可以記得多少內容呢?我相信你只會記得手快要廢了,不是嗎?同樣地當孩子拿筆都有困難時,大量的寫字不一定是有幫助的,只會讓孩子的手抽筋。短時間的努力絕對是可以依靠意志力,但是長時間下來使會讓孩子覺得抗拒,甚至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動機。

很多爸媽都會疑惑,孩子明明長大都很正常,為何孩子寫字慢吞吞呢?要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從回答另一個問題開始。

請問你覺得「畫圖」和「剪刀」,哪一個和孩子在寫字的表現比較有關係呢?

我們直覺一定是「畫圖」。

因為畫圖也是拿筆,只是筆粗一點、色彩多一點,所以常常將繪畫能力和書寫效率當做同一件事情。但是很不幸的,世界上很多事情卻是跟直覺剛好相反的,畫圖和寫字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反而是剪刀的操作技巧才是關鍵。

讓我們從「動態握筆」和「靜態握筆」之間的差別來說起。畫圖,最重要是線條流暢和著色均勻,需要手腕的靈巧度來畫出大範圍的線條。寫字卻不是如此,大家不妨拿起紙筆,隨意的抄下文章中的任何一句話。觀察一下,請問你是手指在動?或是手腕在動呢?

肯定你的答案一定是「手指」。沒錯,同樣是標準的三指握筆法,畫圖時我們使用的是「靜態三指握筆法」,但寫字時使用的是「動態三指握筆法」,兩者的差別在於手指有沒有運筆的動作。讓我們在回到原來的問題,請問「畫圖」和「剪刀」,哪一個在使用時,必須保持手腕穩定,並且使用大量的拇指和食指的動作呢?你有沒有發現,其實剪刀反而更符合我們的選擇。

在臨床觀察的資料顯示,孩子畫圖是否好看,與孩子的創造力和感受力有關,但是與孩子在學業書寫的效率,其實並沒有多大的關聯性。但是,如果一個孩子拿剪刀剪形狀都有困難,往往也會伴隨著書寫困難的出現。不要小看孩子在幼兒園做勞作,那可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幫孩子未來寫字做好準備喔!

 

趁著孩子回家作業比較少的時候,多讓孩子做勞作、用剪刀,先增加手指肌肉力量,自然能讓寫字的速度變得比較快喔!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4794?rec=i2i&from_id=5093753&from_index=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就是小小孩的學習!與其提早學,不如當他的玩耍教練

小小孩的爸媽們,在家裡時是否像孩子的家教一樣,從小帶著他們練習讀益智書籍、認字、做習題?在學校時,孩子是否多數坐在小椅子上跟著老師朗朗讀書、拿著筆畫圖寫字?幼兒的大腦設計中,最棒的學習其實是在玩樂時。家長與其當家教、老師,更該當玩耍教練。

 

玩就是小小孩的學習!與其提早學,不如當他的玩耍教練

 

 

4、5歲的孩子,有沒有辦法可以準備、烘焙巧克力杯子蛋糕,接著清洗、擦乾器具呢?這是在美國西雅圖,5歲的羅莎跟4歲的喬迪恩的真實故事,兩人轉過身,還假裝有客人等著服務。而且這不是在學習,而是玩。

小小孩這樣玩,會不會玩得太複雜了呢?美國非營利獨立教育媒體《The Hechinger Report》刊登文章指出,幼兒的玩樂,是一個複雜的世界。就像這個例子一樣,雖然是玩,卻也可以是有很多層次、很有深度的事,可以比為了贏在起跑點而提早學的數學、英文⋯⋯學到更多。大人若想要小孩真的贏在起跑點,提早學習,最好的學齡前學習,就藏在複雜的玩耍、遊戲中。

這篇文章整理了好幾篇研究一一說明,在孩子腦部發育的過程中,最早的幾年,天生就是設計成對玩跟活動最有反應。在玩樂過後,他們的語言技巧進步了,也增進了數學跟問題解決能力;在一些依靠想像力的遊樂中,還強化了他們的毅力。

因為在玩的過程中,腦部會分泌化學物質,有助於他們的記憶、動機、專注、情緒規範,也支持他們的社交技能。此外,3~6歲的孩子多玩耍,還會讓不同社經背景的小孩縮小發展的機會差距。

但現代的問題是,即使是小小孩,也沒有太多時間玩,因為他們還有很多制式的學習活動。這篇文章因而引述了美國全國幼兒教育學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NAEYC)早期學習方案認證資深主任曼尼魯沛(Alissa Mwenelupembe)的提醒:「我們不用在玩跟學業中做選擇,學齡前兒童的玩,就是他們的學業。」

父母不用在「玩」和「學業」中做選擇

更棒的是,父母與其辛苦的當幼兒的家教,只要當他們的玩耍教練、好好地、用力的玩就夠了。

那麼,要怎麼玩呢?文章指出,玩就像一個光譜,有各種可能;一端是讓小孩自由的玩,另一端是規定小孩要怎麼玩。各種玩的方式對孩子有不同的效益,這篇文章指的玩,是在中間的某處,最好每天都能這樣玩到90分鐘。

原則上,父母可以先選一些會接觸到實體物質以及與人互動的玩樂活動,讓孩子挑選他們喜歡、覺得好玩、可以有些即興發揮空間的活動開始,然後讓孩子練習想與決定要玩到什麼程度,大人只要盯著、在需要時協助,沒有安全疑慮就好。當然,也可以在孩子困惑、必要時,提供一些學業知識、或是社交與情緒上的指引。這樣,孩子就會邊玩邊學到許多事物,在無形中累積許多技能與知識。

現代生活裡的父母們或許太忙碌,沒有很多時間與精神這樣當孩子的玩耍教練,或找到很多類似的坊間活動。但其實,只要選擇理念相符的幼兒園,孩子「上學」時也能盡量這樣玩。

在美國,就有不少「違背」要提早學習知識的壓力、讓孩子盡情從玩樂中學習的幼兒園。孩子雖然是在「學校」,但不只是坐在小椅子上跟著朗朗讀書、拿筆寫畫,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戶外用鏟子鏟沙,在教室內玩鍋碗瓢盆、扮家家酒、堆積木玩角色扮演,趁機學到了幾何學、自然科學、工程設計,玩伴吵架時還學到協調溝通與社交情緒技巧。

 

雖然怎麼玩是很有學問的一件事,但擁有二十多年經驗的學齡前兒童教育者何菲(Sally Haughey)告訴讀者,不管父母或老師,玩樂教練只要從孩子自由選擇的活動開始,讓孩子帶著大人玩,玩到、學到的範圍就會不斷擴散,也就會是好的開始。

(資料來源:The Hechinger Report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莊蕙慈)

原文出處: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244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內外研究證實:以閱讀為軸提升幼兒表達力,有助學童順利學習

「2022柯華葳教授兩週年紀念研討會」於18日在國家教育研究院舉行,邀請20多位學者專家出席,以閱讀為軸,提出以證據為本的教學教養建議。實證研究發現,提升口語詞彙量、增加親子共讀互動,都能有效提高孩子未來就學的學習力。

 

研究證實:圖文書促進幼兒表達,有助學童提升理解力

Shutterstock

如何幫助提升孩子的閱讀力?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佳穎、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曾世杰、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林珊如等超過20名學者,出席於11月18日舉行的「2022柯華葳教授兩週年紀念研討會:語言、語文、閱讀」。不僅導讀已故教育心理學家、國家教育研究院前院長柯華葳於2020年5月完成初稿、續由清華大學教授陳明蕾擔任編者的《語言、語文與閱讀》著作精華,也分享他們的研究內容、實務經驗,給予以證據為本位的實用建議。

中研院研究員李佳穎根據多項國內外研究指出,兒童的口語能力在學習閱讀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她提到,國外有學者觀察、比較擁有高口語(詞彙量)能力與低口語能力的5歲孩童,經過7年的學校學習,會出現5.2年的閱讀能力差距,這研究證實,在學齡前擁有高口語能力的孩童,在未來求學階段將會比低口語能力的孩子擁有更好的閱讀能力

提升口語能力 有助提高閱讀力

為什麼提高口語詞彙量可以強化孩子的閱讀力?李佳穎以涉及閱讀習得的歷程說明,語言學習雖然不外乎是形、音、義的連結,不過只有少數語言可以透過口語發展出語言,如,國文、英文等,以國語學習經驗來看,「學文字我們不是立刻教『貓』是什麼意思?中文學習需要注音符號的介入,幫助我們先唸出『貓』,再去對應『貓』的意義?」顯示學前的口語敘說能力和閱讀能力發展有關

但若要有效提高閱讀力,更重要的是需要「親子互動」。李佳穎綜合多項眼動儀研究發現,幼兒的口語詞彙量以及對語音的敏感度,是識字閱讀發展的基礎。閱讀能力的建立,在於連結孩子既有的口語字詞知識與文字符號。而口語詞彙的建立,關鍵在於「有互動」的學習經驗,可以由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看繪本、說故事,不只是播放說故事音樂。李佳穎也強調,學齡前的孩子,透過口語詞彙,建立語音的敏感度,但不用急著學識字或寫字,重點在於在孩子開始學閱讀之前,充實口語詞彙量。

參照圖文 有助提升孩子「閱讀」力

清華大學博士廖家寧曾進行「學前幼兒繪本閱讀之眼動研究系統回顧」,篩選、整理國內外21篇相關主題論文,結果值得家長關注:只有故事的聲音敍述而無圖畫伴隨,可能會導致幼兒對故事理解較差。學會最多書中新詞的兒童,是那些對此特定主題有背景知識的兒童。兒童對插圖的注意力也明顯會影響他們的詞彙學習。但對人形(或擬人)圖畫的注意時間越久,對字母學習的表現是負向關係。

台師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簡郁芩也曾進行科學圖文閱讀眼動研究,發現台灣小四學生,會因為高、低的閱讀能力差異出現不同的閱讀歷程。根據眼動資料顯示,兩組學生閱讀不同文章難度所花費的時間不同,高能力組純粹讀文字的平均凝視時間比低能力組短。兩組人閱讀文、圖的時間比例也不同,不分高、低能力,讀中等難度文章平均都花費30多秒。但閱讀困難文章時,高能力學生較懂得參照圖文、以促進理解,花費的讀圖時間平均約25秒,但低能力學生則只約15秒。

簡郁芩建議,老師們在教學時應考量學生的閱讀能力。若小四學生圖文參照的閱讀策略尚不成熟,可以多加指導參照圖文相關訊息的閱讀策略。對低閱讀能力學生,建議多加指導重讀策略、從上下文找相關訊息。簡郁芩表示,提高讀者能力與文章難度的適配度,將有助於提升低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投入程度

先備知識 可橋接不完整訊息

面對數學題:一瓶礦泉水22元,哥哥買了6瓶,請問哥哥一共花了多少錢?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曾世杰說,「我在台東教育現場碰到的情況,一年級小朋友上數學課問老師:『什麼是共花?』原來是小朋友斷不出語詞來、詞彙量不夠,」這說明閱讀文章前擁有先備知識的重要性,可以用作橋接文章不完整的訊息,學習不同領域的內容。

曾世杰現場教學示範,他與團隊設計的幼兒園口語詞彙教學。曾世杰以「委屈」一詞的教學為例,第一天先由老師解釋「委屈」的意思、什麼情境會運用到?例如,老師會說:「沒有做錯卻被罵,會讓我們覺得很?」學生回答:「委屈」,老師再複誦一次:「沒有做錯卻被罵,會讓我們覺得很委屈。」前兩節約5-10分鐘的「委屈」教學反覆10次,到了第三節則可以混合其他情緒詞一起口說測驗。透過頻繁的口說和練習,帶孩子說出新詞彙。

(責任編輯:劉映均)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24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jpg

12-2.jpg

12月午餐昱品公司:https://sites.google.com/mail.wses.tc.edu.tw/wseslunch/%E9%A6%96%E9%A0%8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吸道融合病毒來勢洶洶,提升孩子免疫力這樣吃!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已達高峰期,小心出現哮吼及細支氣管炎等合併症狀,平時養成良好的睡眠、運動、飲食習慣,培養孩子的自體防護力!

 

呼吸道融合病毒來勢洶洶,提升孩子免疫力這樣吃!

 

最近看新聞,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已達高峰期,加上這幾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都把口罩戴好戴滿、防護措施做得很好,因此許多醫生也擔心出現免疫負債的問題,這讓我回想起兒子小時候有一次因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且併發細支氣管炎而住院的經驗!

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狀之外,兒子還出現了哮吼、呼吸急促等症狀,當時還是新手媽媽的我根本不知道這麼嚴重,只知道小孩子不舒服一直哭,直到掛了急診,護士立刻安排住院,我才驚覺大事不妙!

哮吼症狀很容易分辨,就是一種「低鳴+沙啞喘息聲」,跟平常很不一樣,護理師拿了一張衛教單給我看,上面寫著這種哮吼症會有呼吸困難的現象,嚴重一點還必需插管治療,我簡直嚇傻,而且兒子還併發了細支氣管炎,一直發燒、喘氣困難,還好醫院立馬安排了病床辦理住院,經過幾天的妥善治療終於痊癒。

事後上網搜尋了一下,不管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還是流感,都是經由飛沫傳染,跟COVID-19一樣,只要保持好社交距離、勤洗手、口罩戴好、外加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就可以避免感染或是造成重症。

提升免疫黃金三角

一、睡眠

學齡期兒童每天應該睡滿8-10小時,幼兒期10-14小時不等,睡覺是修復細胞組織的最佳時刻,睡眠不足免疫力一定不會好。

二、運動

研究發現2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降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險,適合大人小孩一起做的有氧運動包括:跑步、游泳、跳繩、打籃球、騎自行車、跳舞等,有空時不妨全家大小一起動起來。

三、飲食

  1. 健康均衡的飲食,並減少高糖份、油炸物、加工食品及零食的攝取。
     
  2. 高品質的蛋白質來源:
    建議孩子可以每天吃一顆雞蛋+500c.c.乳製品,再加上肉類、魚類、大豆製品也是優良蛋白質的來源。
     
  3. 天天五蔬果:
    保護黏膜健康蔬果不可少!蔬果當中的植化素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都是提升免疫力的好幫手,也可維護口腔、鼻子、呼吸道等部位的黏膜健康,以抵禦外來病菌,每天三蔬兩果,建議多食用「顏色鮮艷」者,像是深綠色、紅色、黃橘色、紫黑色都很棒,比起淺色的蔬果營養價值更高。番茄、橘子、紅蘿蔔、葡萄、藍莓、草莓、柳丁、奇異果、甜椒、香菇、黑木耳、各種深綠色蔬菜都是不錯的選擇。
     
  4. 好油要兼顧:
    好的油脂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清除自由基,也具有免疫調節的功效,每天一湯匙的堅果、多食用深海魚,再利用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來烹調,都是攝入好油的方式。
     
  5. 補充益生菌:
    可以喝無糖優酪乳或是無糖優格來增加腸道好菌,腸道中的益生菌越多,就能壓縮壞菌的生長空間,對於提升免疫力很有幫助!

如果孩子出現哮吼症狀、或是有呼吸急促的現象,建議立刻送醫院,回想起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也三不五時半夜衝急診,好在這些狀況會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而改善,家有幼兒的父母別掉以輕心囉!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245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換個方式好好說:以正向告知取代負向提醒

我們都習慣用負面的提醒,「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試著透過這樣的警告,來達到讓孩子遠離危險。但往往負面的提醒,卻會讓孩子過度去注意我們所提醒的事物,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你對我的不信任。

 

 

在許多的場合,你會看到許多的提醒,例如在高鐵站看到「禁止攀爬」的字眼。這四個字讓自己一直有個想法:或許對於一般人、大人,或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孩子,這樣的提醒可能不覺得什麼,反正你也不會去做。

但對於有些年幼的孩子,或特殊需求孩子,例如發展遲緩、智能障礙、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與其告訴孩子禁止攀爬,或許換個方式,告訴孩子我們坐在位置上。我們都習慣用負面的提醒,試著透過這樣的警告,來達到讓孩子遠離危險。

只是對於以上這些孩子來說,往往負面的提醒,卻讓孩子過度去注意我們所提醒的事物。原本不會攀爬的,或許因為我們說了,他可能就去做了。同時,負面的提醒,並不等同於孩子就知道該如何正面的去做。負面的提醒往往也讓孩子感受到,你對我的不信任。

與其出現這樣的副作用,或許對於負向提醒,正向告知,二選一,我想對於年幼與特殊需求孩子,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會比較適切。因為當孩子知道怎麼做,孩子就可以避免去做眼前不該做的事。生活中,這樣的經驗處處皆是,例如等待電梯,與其我們告訴孩子不要去玩電梯,怕孩子手會被夾到。倒不如,告訴孩子,「我們好好的站在這裡。」

當我們好好的站在等待區,孩子自然而然手就不會伸進電梯。與其我們告訴孩子「不要超越黃線」,倒不如告訴孩子「我們站在黃線後面。」與其告訴孩子「不要跑,慢慢走」,倒不如我們就直接告訴「我們孩子慢慢走。」對年幼的孩子或是上述所提到的特殊孩子,當面對我們告訴他兩件事,例如「不要跑,慢慢走」這時「跑」跟「走」都是動詞,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印象深刻的動作。

但是,「不要」到底長什麼樣子?這時對孩子來說,印象是模糊的。反而當我們一直告訴他,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不可以這樣,不行那樣。這時反而孩子的印象都在於我們所交代的那件事情。至於不能,不可以,不行長什麼樣?說真的,縱使你的雙手在胸前打一個大叉,這時對孩子來說還是很難懂。

與其負向提醒,倒不如,就讓我們好好說正向的話。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168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孩子堅持不放棄!玩桌遊5大益處

研究指出,桌遊不僅只是打發時間的休閒,還可以幫助孩子抒發不愉快情緒、降低攻擊性與排解怨念。玩桌遊不僅能讓全家人有機會放鬆、享受不趕時間、促進感情的高品質相處,更提供孩子豐富的學習機會,也有益他們的情緒發展。

 

教孩子堅持不放棄!玩桌遊5大益處

親子天下雜誌

孩子最想要也最需要的東西,其實是父母的陪伴,而且是沒有功利、脅迫、期待參雜那樣純粹的相處。除了說故事、唱歌,只要一張桌子,就能讓全家大小都玩得熱血沸騰、聊得暢快又可遠離3C產品的活動,莫過於老少咸宜的桌遊。

玩桌遊不僅能讓全家人有機會放鬆、享受不趕時間、促進感情的高品質相處,更提供孩子豐富的學習機會,也有益他們的情緒發展。

桌遊有助排解負面情緒

研究指出,桌遊不僅只是打發時間的休閒,還可以幫助孩子抒發不愉快情緒、降低攻擊性與排解怨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早自三十年前就開始推動兒童玩的權利,提倡桌遊促進社交、情緒發展的好處。UNESCO在「二十一世紀教育」報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核心目標:

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
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

「學會共處」及「學會做人」都與情緒教育有關。孩子能和其他人順利玩遊戲所需的社交和情緒技能,跟他未來在職場與人合作愉快,所需的技巧本質其實是一樣的。

桌遊的種類繁複、難易有別,父母熟悉的大富翁系列桌遊,不過是滄海一粟。根據英國《衛報》,每年都有數千款新桌遊問世,熱門款桌遊更可賣出數百萬套。不管你的小孩興趣為何,都有機會找到令他著迷的桌遊。

桌遊不僅能滿足小孩(和大人)的好勝心,也可以成為喜歡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小孩的「修行場」。桌遊是「主動出擊」的遊戲,需要玩家的身心參與,除了動手,更多的是「動腦做」,孩子會經常處於「絞盡腦汁」的狀態,遊戲會不斷挑戰他們發揮想像力和運用閱讀能力。

據美國學樂教育集團(Scholastic)出版的《Parent & Child》網站報導,分齡的益智、教育類桌遊,可以在彈指遊戲間,幫助年幼的孩子,愉快的學會認字、數數、辨色、手眼協調,訓練手部靈巧。大一點的孩子,也能從複雜的桌遊學會邏輯、推理、表達和專注。設計複雜但邏輯清楚流暢的遊戲,能帶給玩家深度的智識與精神喜悅。

 

桌遊可延長專注力

除了促進智能發展,就算孩子毫無目的享受玩桌遊的樂趣,也能在過程中習得重要的社交技巧。為了讓遊戲能順利進行,孩子必須和其他玩家互動、溝通確認遊戲內容與規則,分組機制或遊戲規定也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分享訊息或資源,學習輪流、等待。

更讓父母心動的是,桌遊能訓練孩子專注。完成遊戲的決心加上勝負欲、運籌帷幄的策略思考及遊戲裡運氣的操弄,都能幫助孩子延長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桌遊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就像網球場、籃球或足球場,桌遊也提供壁壘分明的界線,對於幼兒或年紀較小的孩子,這種明確界線可以帶給他們這個階段所需的安全感與確定感。在進入真實的遊戲場前,桌遊提供相對安全、有趣的情境,透過遊戲幫助孩子把奔放、不受控的那面,打理成能理解、遵守規則、界線,不去打擾、影響他人,能與他人正常互動的社交性格。

桌遊是安全的「情緒實驗室」

桌遊也像是大孩子的「情緒實驗室」,因為每一局遊戲都能帶來不同的互動與結局。從學習的角度看,桌遊是強調經驗(experience-based)的學習,情緒教育隱藏在紙板的設計及每次的翻牌瞬間裡。在玩桌遊的過程中,社交上的種種難題(我要不要贏他?這樣會不會害到別人?)製造了許許多多真實且即時的應對機會,讓孩子練習情緒控制、與他人合作、以及自我反思,因此,桌遊可以是幫助孩子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極好的教具。療癒性的桌遊對於需要特別關心照顧的青少年,也是有效的介入方式。

桌遊能教孩子堅持不放棄

更讓家長意想不到的是,桌遊也能幫助孩子學會不輕易放棄。多數桌遊設計的「中心思想」是希望玩家能堅持到最後一刻。即便是像「溜滑梯與梯子」(Chutes and Ladders,類似蛇梯棋的桌遊)這樣容易上手的桌遊,也隱含了重要的人生訊息。遊戲裡的「運氣」元素,可以讓孩子體會到什麼叫「瞬息萬變」,以及世上也有如「運氣」這種難以預測掌握的東西。不論是好運或壞運都不會一直持續,即使覺得自己快輸了,只要願意堅持,說不准下一秒抽到寶物或機會,就逆勢翻轉,反敗為勝。

該不該故意讓孩子贏?

對三~五歲的孩子而言,「我贏了」是鼓勵他們想要進步、變強的動力。因此偶爾讓孩子贏幾局無妨。六歲的孩子,父母可以開始灌輸他公平競爭、遵守規則的概念。有時孩子還沒準備好,想要改變遊戲規則以利自己的勝利。父母可以保留彈性空間,不一定要強迫孩子按正式規則來,但可以在遊戲開始前,問孩子:「要照正式規則來還是「偷吃步」的規則來?」等到孩子技巧成熟,覺得「偷吃步」的規則玩起來沒意思了,就會主動要求按真規矩來了!

趁著暑假,帶著孩子找幾款適合全家共賞的桌遊,體驗桌遊世界的驚喜與魅力,不僅能凝聚家庭向心力,帶來新的動腦樂趣,也能帶給孩子難忘的童年回憶。

原文出處: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838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點數」能鼓勵孩子,也要小心反效果!善用獎勵的6心法

很多父母都喜歡用「表現好可以拿點數、換貼紙」的制度,是對孩子簡單又立即的驅動工具。不過,也要特別注意這種「點數獎勵機制」對孩子的影響。若能聰明使用,可以帶領孩子啟發人生動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以及釐清「需要」跟「想要」等更深入的人生收穫。

 

給點數能鼓勵孩子,也要小心反效果!善用獎勵的6心法

shutterstock

假期即將終了,一個美國爸爸看著租來的度假民宿一團混亂,問了三個5~8歲的孩子,有誰要幫忙收拾。

「把自己的盤子拿到水槽的人可以得到1個體驗點,」他臨機一動,小孩立刻拿起盤子前往廚房。

接著,收拾房子的人可以得到3點,集滿10點可以升到下一級。晉升到不同的級別,可以得到不同的體驗禮物,像是多一份甜點、熬夜、甚至可以到電子遊樂場,把體驗點換成遊戲代幣。這完全驅動了三個孩子。

設計這個「遊戲」的,是三個孩子的繼父、身兼作家與教育工作者的韋布爾(Josh Wilbur)。他把這段實驗經歷與反思,寫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跟父母們分享。

這個發明很有用,他以為自己這個繼父很有帶孩子的本領。但,隨著時間與點數累積,孩子開始會討價還價,以他們已經晉升到新一級、技巧更純熟、品質或效率更好等為理由,要求更多點數;甚至,還自己發明更多可以獲得點數的理由。他開始反思,自己做對了嗎?

他的太太提醒了他早該想到的:人的動機取向。有人願意去做某些事情,不是因為真心想做的「內在動機」,而是為了可以得到點數、貼紙、甜食、金錢等「外在動機」。

的確早已有心理學家提醒,給予點數、貼紙等獎勵不見得是健康的教養模式,因為小孩若習慣被這種獎勵驅動,當挪去外在動機時,可能就不會願意做這些事了。孩子若對於大人要獎勵的目標行為,失去了內在動機、也沒有「自我決定理論」提到的自己無論如何就是會這麼做,等於白忙一場。

用點數激勵6心法

於是,韋布爾收集了相關研究、也詢問了學者跟醫師等相關專家,希望能找到把點數給對的方法。以下整理了他的收穫與建議:

  1. 對於孩子不想做或不熟練、不熟悉的事情,提供點數獎勵,可以是個好的開端。至少可以讓孩子願意嘗試、體驗,發現沒有那麼難或無聊、不喜歡,甚至感受到其中的喜悅。例如,整理房間後,環境變得很舒服。
  2. 用獎勵開始讓孩子發現他做得到是好事,但長期要引導成孩子願意自主做這件事例如,讓他真心感受到好的結果,像是好好做功課,得到好成績的成就感,以及讓他感受到之後的學習因此變得更容易得愉快與自信。

  3. 思考提供點數獎勵是否唯一方式。可以跟小孩一起思考,不想做的癥結是什麼、有哪些障礙或問題應該好好面對跟解決。點數是很簡單、很快的選擇,但這會讓大家不假思索,不去思考更有創意與根本的問題解決方式。

  4. 別讓孩子對點數上癮。給孩子他們想要的點數時,會刺激多巴胺,讓他們開心,這原不是壞事。但太依賴於此,長期就像上癮一樣了,要愈給愈多才會有用。這已不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主行為或出於真心與興趣,而是用外力讓他們屈服於父母意志。

  5. 不過度使用獎勵驅動孩子的行為,否則會被孩子誤以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當父母沒有提供獎勵時,孩子可能以為父母就不愛他們、不在乎他們做的事情了。

  6. 試試不用獎勵的方式。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明、或一起討論決定,哪些事情為什麼要給予、或不給予獎勵,以及如何獎勵的方式。尤其,獎勵常常跟「需要」與「想要」相關。很多父母把孩子想要的事物當作獎勵,去驅動孩子做本來就需要做的事情。或是把孩子本來就需要的東西變成獎勵內容,讓孩子更努力的去做那些事情。

    每個家庭針對需要跟想要都有不同的界定跟教養原則,但討論家裡會如何決定、與提供需要跟想要的事物,會讓他們練習思考,如何滿足需要、跟贏得想要的人生功課。例如,孩子要做那些額外的事情,才能獲得獎勵去換取想要的事物。

先放下簡單立即的點數、貼紙回饋,釐清這些事情,也會讓孩子學習怎麼經營生活與人生。

(資料來源:大西洋月刊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什麼?黃瑽寧醫師:這些族群的嬰幼兒千萬要小心!RSV的症狀、傳染途徑、治療與預防方法一次掌握!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一種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近期在臺灣流行、確診病例逐漸增加,病程發展得相當快速猛烈,威脅性不得忽視!黃瑽寧醫師以臨床經驗來跟大家分享RSV的症狀、傳染途徑、治療方法與預防方法。一起來掌握最新資訊!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什麼?黃瑽寧醫師帶你認識和預防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什麼?黃瑽寧醫師帶你認識和預防。圖片來源: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本文重點摘要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種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近期在臺灣流行,黃瑽寧醫師以臨床經驗來跟大家分享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症狀、傳染途徑、治療方法與預防方法。一起來掌握最新資訊!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果孩子有咳嗽、發燒時,通常都會聯想到是否與新冠病毒有關。但其實現在兒童最流行的病毒早已不是新冠病毒,而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與「副流感病毒」,這兩隻是醫院門診檢驗出最多的病毒種類!尤其呼吸道融合病毒初次感染時,發燒甚至可長達5天,咳嗽症症狀明顯,甚至引發喘鳴必須住院治療。家長發現孩子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時,可能就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了。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什麼?

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是一種會造成呼吸道感染的單股RNA病毒,透過飛沫或是近距離的接觸傳染,跟新冠病毒一樣,感染過是沒有終身免疫的。雖然一輩子都可能會重複感染,不過隨著感染次數漸增,感染後的症狀也可能會一次比一次輕微。

RSV的潛伏期約2至8天左右,普遍來說在高緯度的歐美國家,秋冬時疫情會比較嚴峻,到了春天則開始緩解。以美國為例,RSV確診病例會在10月左右進入高峰,持續約半年的時間,然後在隔年3月左右開始有明顯下降(資料來源:美國CDC)。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什麼?

但這樣的特性在比較寒冷的歐美北半球才適用。由於台灣是在亞熱帶地區,四季不是那麼分明,因此每年RSV流行的時期也不固定,有時候可能在春夏、也可能在秋冬,不一定只有冬天才會出現。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什麼?

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症狀

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典型症狀,一般有:咳嗽、流鼻涕、發燒等,較嚴重、特殊的情況可能引起急性細支氣管炎、氣喘發作及嬰兒哮喘。黃瑽寧醫師過去曾幫呼吸道融合病毒取了一個綽號叫做「哮喘製造機」,原因在於嬰幼兒感染後會非常容易誘發哮喘,最嚴重約在感染後二到三天,喘鳴聲可以持續到一個禮拜,通常都是發生在第一次感染時,之後病情漸漸緩解,從頭到尾大概還需要兩週才會完全痊癒。另外,在生病的過程中,大約還有20%的寶寶會併發中耳炎。過去統計及研究也顯示,在嬰幼兒時感染過RSV的孩子,會增加四歲之前兒童氣喘的機率

在介紹完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症狀後,想必不少人會感到疑惑:很多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狀都那麼相似,家長能不能區分出呼吸道融合病毒、新冠病毒,和其他感冒呢?

黃瑽寧醫師這樣說:「其實感冒這個詞非常的不精確,『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就叫做感冒,嚴重的就要特別命名,這樣反而造成誤解。以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例,對成年人而言這隻病毒的感染症狀輕微,大人發作只是小感冒,但是嬰幼兒感染之後症狀超嚴重,那要怎麼稱呼這隻病毒呢?反之,新冠病毒對兒童大部分症狀輕微,看似小感冒而已,對老人而言卻是大魔王,這樣又該如何稱呼這隻病毒呢?

如果大家把所有的上呼吸道感染都叫做感冒,那感冒裡頭,我們可以挑出幾隻對兒童健康有危害,症狀比較凶狠的『感冒之王』,比如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等。有時候懶人包給大家流感與感冒的差別,呼吸道融合病毒與感冒的差別,我認為是很難這樣二分法的。」

針對兒童而言,呼吸道融合病毒、新冠、流感感染,有以下幾個比較典型的狀況:

呼吸道融合病毒、新冠、流感典型症狀

病名

典型症狀

呼吸道融合病毒

輕症咳嗽鼻水,嚴重一點會嬰幼兒哮喘,急性細支氣管炎,氣喘發作

新冠病毒

輕症發燒兩天,稍微咳嗽,極少數重症腦炎

流感

發燒、虛弱、咳嗽三大症狀

資料來源:黃瑽寧醫師

但因為每個小孩咳嗽、發燒等的症狀都很類似,年齡及個別的身體特質也會有影響,所以直接到醫院進行快篩、再交由專業的醫護人員診斷、判定,會是最正確最有效的方式喔!

呼吸道融合病毒的3個高風險族群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兒童,有3個被列為高風險的族群,要特別小心:

  1. 早產兒
  2. 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幼兒
  3. 患有先天性心臟疾病的嬰幼兒

早產兒的肺部發展,相較於其他足月的孩子來說相對不成熟、肺部功能比較差,因此感染到RSV後可能發生痰液太多導致呼吸道阻塞,進而惡化成呼吸衰竭的情形,這時就會需要住院插管治療了,非常危險!

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幼兒,譬如說有腦性麻痺的孩子,由於平常都臥床治療的關係,所以整個呼吸道的肌肉也比較弱,感染到RSV後可能沒有力氣把痰咳出來,就一樣會造成呼吸道堵塞、氧氣濃度下降。如果再加上吞嚥功能缺失的狀況,就有可能導致嗆奶,有窒息的危險;患有先天性心臟疾病的嬰幼兒在本身心肺功能就不好的狀況下,若感染到RSV後無疑是雪上加霜。

以上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造成重症的可能性是相當高的,因此即早的預防和治療非常重要!

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治療與預防

事實上,目前呼吸道融合病毒並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也就是說只能靠自身的抵抗力來消滅,住氧氣帳、住院,或是吃一些醫生開的化痰藥、鼻涕藥等,都僅是支持性的療法。這些藥物雖然可以幫助緩和症狀,但無法縮短病程、無法立即的退燒止咳,普遍來說燒退之後,仍需要1-2週的時間讓身體自己痊癒。

 

以一般的家庭來說,要做好預防,出門時戴口罩、勤洗手,回到家後洗手、換衣服,不要把病毒帶回家中是最直接有效的作法;至於高風險的族群,黃瑽寧醫師提醒,除了減少人群互動,早產兒與心臟病兒童可考慮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好消息是,以往健保僅給付給31周以下早產兒,今年放寬了條件,以下3大類嬰幼兒都是給付對象:

  • 33周以下的早產兒
  • 併有慢性肺疾病之早產兒(35周以下)
  • 1歲以下患有嚴重異常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

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在打入身體後會起到抑制病毒複製、減少下呼吸道病毒量的作用,根據過去幾年世界的研究顯示,高風險族群在接種抗體後,整體的重症率跟住院率都明顯下降了一半左右。Palivizumab接種的方式是每月施打1劑,最多可以連續施打6劑,即可以預防6個月內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有疫苗可以打嗎?

由於RSV疫苗的研發不易,目前還在臨床人體試驗的階段,未來有可能先成為孕婦接種的疫苗之一,保護剛出生的小嬰兒,當然高風險兒童與老人也可能將來有疫苗可提供保護。

最後再提醒大家,如果擔心家中年幼的、為高風險族群的嬰幼兒被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可儘早向兒科醫師諮詢和討論合適的預防方式,以減少併發症的風險喔!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月1.jpg

11月2.jpg

午餐供應為:怡饗美食https://sites.google.com/mail.wses.tc.edu.tw/wseslunch/%E9%A6%96%E9%A0%81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