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28 Thu 2023 17:24
112上10月份餐點表
- Sep 28 Thu 2023 17:17
112上10月餐點表
- Sep 27 Wed 2023 16:46
地震來了,別慌!
- Sep 05 Tue 2023 14:09
112上8、9月份餐點表
- Aug 01 Tue 2023 15:47
112學年度 分班名冊公告



- Jul 27 Thu 2023 10:56
收費公告~112學年度第1學期
- Jun 16 Fri 2023 14:48
小一老師的開學前提醒:別把國小生當幼兒園孩子教
小一老師的開學前提醒:別把國小生當幼兒園孩子教
孩子即將要上小學了,你的心是否七上八下,當你正焦慮不知該替孩子挑選哪一家的小一先修教材預習時,國小老師們提醒,最該替孩子預備的應該是能進入好好學習狀態的4大基礎能力。
上小一前,要讓孩子練習整理自己的書包,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責任。照片:劉潔萱
每年此時,家有小一新鮮人即將面臨「轉大人」的關鍵期,家長總在此時焦急的四處打聽:入小學前該上「小一先修班」、「正音班」嗎?在關心孩子認知學習銜接時,其實,國小老師最常看到小一孩子的適應問題是:大小肌肉協調性不佳、走路會撞倒別人的水杯、吃飯掉得滿桌子飯菜、聽不懂指令、動不動小霸王脾氣上身,甚至無法完整表達一句話。
若沒有具備相關能力,孩子反而無法在小學生活中「進入學習狀態」。3個孩子的媽、彰化縣原斗國小老師林怡辰提出警訊:「幼小銜接」不是一個暑假的功課,而是學前階段每日生活的累積,家長應放手讓孩子練習,勿讓小學生「幼兒園化」。
為了讓小孩能順利的銜接小學生活,這個暑假,家長要做的恐怕還不是急著讓孩子練習注音、寫字能力,而是協助他們奠定能進入好好學習的4大基礎能力。
以下是資深國小老師提供給家長的建議:
1.不插手,讓孩子做自己能做到的事--訓練肢體協調能力
小孩如果活動量少,從大肢體動作到精細動作的協調性都普遍不佳,手眼協調度也不行。因此,教室內,孩子的鉛筆盒常會連續掉3次以上,也不會調整;一天到晚東撞西撞受傷,成為保健室常客;每次經過老師的桌子會碰撞掉下東西,踢掉老師電腦的插頭,更重要的是,自己渾然不知。這類型孩子很容易常常造成別人的麻煩,自我價值也低落。
林怡辰建議,每週要固定安排帶孩子外出運動的時間,在家中,必須有意識的讓孩子在他能力可及的範圍內,自己完成事情,大人盡量不要插手,例如:讓孩子自己拿東西、自己穿脫衣服、甚至是自己倒水,縱使打翻了,也是一種學習。退休國小老師陳純純則說,讓孩子練習「折返跑」是不錯的練習,這並非在訓練選手,而是讓孩子學習「跑到哪要停下來,然後再跑回來」,一方面學會聽指令,然後控制自己身體。
2.培養孩子用完整句子對話--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忙碌的家長們,你有算過,一天和孩子講到幾句話嗎?現在很多家庭,孩子可能在家是沒有人跟他們講話,或是親子間的對話都只流於單詞,不會講完整的一個句子。例如:「今天想吃什麼?」「義大利麵」、「那個好吃嗎?」「嗯」。林怡辰指出,此種「日常用語的破碎化」情形會影響孩子上小一後的口語表達,無法清楚自己的想法,造句不會造,甚至影響課文中的書面語言理解。
親子共讀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最好的方式,大量的聽讀,可以增加表達的字彙,過程中,家長要有意識的與孩子用完整的句子對話,「你可以把這個故事再講一次嗎?」 「你的感覺是什麼?」 「你認為這樣好嗎?」 也提醒孩子回答要把一句話講完整,這樣的練習,才能讓語言從表達進入到思考層次,這也有助於日後國文課中的造句或寫作。
3.讓孩子開始做家事--打造生活自理能力
「現在小學生很多不會拖地不會擦桌子、不會擰拖把不會擰抹布,拖過的地愈髒,掃過的地等於沒掃…...」林怡辰在臉書上如此寫著,這還不是指低年級,連高年級孩子也很常見。陳純純也說,若小學營養午餐出現芭樂,很多小孩是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吃,因為過去在幼兒園以及家裡,芭樂都是切片去籽的。
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可以從放手讓孩子練習做家事開始,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他的責任。例如:整理自己的玩具。很多時候孩子收東西是東漏一個、西丟一個,此時,家長不是要幫他收拾,而是詢問:「有沒有還沒收到的玩具呢?」這樣的練習,可以避免上了小學,老師要求訂正作業,總有孩子改了這題、那題又沒看到。
4.練習聽指令、專注於完成任務--訓練專注力
進入小學後,專注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學習基礎。聽懂老師的語言,並且能專注在被交付的任務上(例如:現在要抄聯絡簿),忽視與任務無關的干擾(例如:身邊同學的嬉鬧行為或教室外的聲響)。或是,在上課時間專心聽講,在班級活動時能依循規則與指令完成工作等,對孩子而言相當重要。專注力的練習,讓孩子在家中從練習專心聽別人說話開始,眼睛要能注視著爸媽,把指令聽完,對於交付的任務,能重新敘述一遍,確實知道對方說了什麼。除了會聽指令,也要讓孩子練習專注的完成任務,例如:拿一個杯子去給奶奶,你會發現,孩子光拿個杯子過去,中間他就會分心做很多事情。
許多家長擔心,小學一堂課要40分鐘,幼兒園剛畢業的孩子如何能坐得住?陳純純認為,家長不妨陪著孩子坐下來閱讀,從讀一個字到可以讀一個句子,讓他能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先持續5至7分鐘就好,這是一個6、7歲孩子正常的專注力時間。不必一開始就要逼著坐足40分鐘,更重要的反而是先教導小學課堂上的規矩,上課不能隨意走動、隨意躺下、想要上廁所或有意見要舉手發言等。至於,能否從5分鐘專注到40分鐘,她認為,這不只是孩子的責任,也是國小老師寫教案與教學的功力,當課程有趣,孩子自然更能投入於課程。
林怡辰則提醒,幼小孩子過度使用3C產品,習慣面對螢幕與接收聲光刺激的效果時,是影響課堂專注力的元凶。讓孩子放下手機、平板、少吃含糖飲食、充足運動,是提升孩子專注力的方式。
- Jun 08 Thu 2023 13:05
愈畫愈聰明?愛畫畫的孩子有這5大優
愈畫愈聰明?愛畫畫的孩子有這5大優勢
不要小看孩子的塗鴉,一筆一畫的過程中,都包含許多讓孩子變聰明的小秘密。我超喜歡看孩子用心的塗鴉,不同年齡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從圖畫中可以了解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就讓我們當父母的,一起來認識畫畫的五大好處吧!
1. 促進手指靈巧
從小小寶的手指膏、小小孩的蠟筆、大小孩的水彩與彩色筆,透過不同的繪畫工具,讓孩子自由的創作,同時也訓練出孩子的手指小肌肉的力量。這些活動的過程,幫孩子的手指頭的肌肉練好力量與耐力,才能在進入小學前,準備好書寫作業的實力。
2. 鼓勵創造想像
對於小小孩而言,筆有一種無法抗拒的魔力,就如同是魔法棒一樣,隨手一畫就會出現神奇的顏色。透過筆,孩子可以將腦海中的想像,轉換成真實可以見到的物品。特別是喜歡天馬行空,遨遊在想像世界中的孩子,更是喜歡透過畫圖來和爸媽一起分享「他的想像力」。
3. 抒發內在情緒
有帶過孩子就知道,小小孩比我們想的更成熟、更有想法,但是「語言表達」的能力卻常常跟不上他們的想法。孩子不是不願意說、愛鬧脾氣,而是語言詞彙還跟不上他的感受。這時,畫圖也就變成另外一項絕佳的工具,透過畫圖可以讓爸媽更了解孩子的生活,更容易理解孩子的情緒。
4. 提升認知概念
如果你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在三、四歲時有一個「蝌蚪人」的階段。這時小小孩的自畫像,常常就是一個有五官大頭,再加上四條小線條。那可不是孩子的頭髮,而是孩子的雙手、雙腳,因為孩子常會忽略自己的身體。隨著孩子的觀察力增加,可以描繪出更多的細節,孩子自然也變得更聰明。
5. 培養美學感受
不只是動手畫,還須包含用眼睛看,欣賞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對於美學的感受也是需要培養的,就如同聽音樂會一樣,帶著孩子一起去看,一起去欣賞。特別是在AI越來越普及的未來,是否能擁有可以感動人的能力,那才是不被取代的關鍵喔!孩子是否可以從圖畫中,察覺別人想要表達的感受。
看看畫畫對孩子是多麼重要,但卻常被我們忽略或錯怪。與我們想像的不同,畫畫最重要的不是畫的多麼寫實、多麼漂亮,而是讓孩子學會表達與分享的過程。我們需要的不是指導,也不是修改孩子的作品,讓孩子同一個圖案畫上一、二十遍,以求精確完美,就算孩子可以畫得很好看,但是他應該也不會喜歡畫圖。相反的,要讓孩子喜歡畫圖,爸媽必須做到兩件事情:「給予適當的空間」和「與孩子分享喜悅」。
孩子的動作控制尚未成熟,難免會畫到桌面上。因此,需要準備好容易擦拭的桌面,或是畫圖牆,都可以避免孩子因為畫畫而受到責備。此外,當孩子好不容易畫出一幅滿意的作品,就會拿出來給他最重視的人分享,也就是爸爸媽媽。這時不只是要口頭上的誇讚,更可以幫孩子展示出來或用手機拍照起來。就是因為爸媽會重視,孩子才會有持續畫圖的動機喔!
畫畫不只是畫畫而已,其實蘊含有許多發展的小秘密。小時候不要因為環境整潔,而磨滅孩子的畫圖意願喔!想想孩子一下子就長大,等到小學階段的數學,不是有許多需要「圖解」的應用題嗎?如果孩子不會畫圖,到時候才是麻煩大了。就讓我們帶著孩子,一起拿起畫筆作畫吧!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745?rec=i2i&from_id=5095501&from_index=3
- May 31 Wed 2023 17:28
「停、看、聽」原則,與孩子一起練習挫折調適力
「停、看、聽」原則,與孩子一起練習挫折調適力
幫助孩子挫折調適,最重要的就是「適時放手」,透過「停、看、聽」原則,幫助孩子一起練習「挫折調適力」。
shutterstock
文/鍾宜伶(諮商心理師)
從小好勝心強的二寶,在遊戲中總是喜歡爭輸贏,甚至覺得自己一定可以贏過大他三歲的哥哥,因為本身學習力不錯,加上想贏的心情,總可以透過持續練習及過人的記憶,展現出過人的成績,例如:在還不太會認字及算數的幼兒園階段,玩牌、玩象棋難不倒他,不僅順利認出數字或國字,總能想出如何贏的策略,甚至勝過哥哥;上了小學之後,學業上同樣也能獲得不錯的成績。對二寶來說,贏、拿獎狀是家常便飯,但這樣的優越感,在桌球運動中卻不這麼順利。
有一天,帶二寶去參加校外的桌球積分賽,第一場、第二場都落敗,表情越來越嚴肅的他緊接著打第三場,我在場邊只想替他加油打氣一下,當他得分的時候就喊了「好球」,失分時喊了「沒關係,加油」,中場過後,比數落敗的二寶竟然對著場邊的我大聲斥責:「都是你喊聲,我打不好都是你害的,不要喊了啦!」我生氣回他:「我做錯了甚麼了嗎?我離開就是!」接著悻悻然離開場上,到場邊休息區冷靜。
第三場打完,二寶則走到休息區,坐在我的旁邊,我淡淡告訴他:「我知道你輸球很挫折、很生氣!但我被你罵很不好受,所以我剛剛需要在這裡冷靜。」「你現在一定還是很生氣,我只想跟你確認的是,你剛剛是真的氣我嗎?還是氣你自己?」二寶低沉、小聲地回答:「是自己!」
我聽完,轉身問他:「那我可以抱抱你嗎?」二寶點頭,抱完後我接著說:「謝謝你願意過來跟我說話,也讓我知道你的生氣怎麼了,那現在還是有些挫折、沮喪的你還願意打球嗎?不過為了不讓你有壓力,我還是會坐在這裡,等你打完球。」
然而,剛好站在旁邊且聽到我們對話的一對夫妻,非常熱心地對著二寶說:「輸球很正常啊!再努力練習,把球打好就好!」
的確,成長過程中,有大大小小的比賽,舉凡課業、科學、運動、音樂、美術……競賽過程中總是有人贏、有人輸,諺語教我們「失敗為成功之母」、「勝不驕、敗不餒」,意謂著輸家為了未來的成功,不用氣餒,因此我們總習慣對孩子說「再努力」、「繼續加油」,看似正向積極的歷程,卻避開了「挫折的調適」。
不管是從心理師或母親的角度來看,我都認為父母「跟著孩子經歷失敗、挫折調適」是成長過程中最棒的禮物。從心理師立場,因為臨床上看太多案例,他們生命出現挫敗而出現情緒調適困難,回溯大部分的童年成長經驗,當他們面對失敗時,都是不被允許情緒的表達,甚至用更強大的理性邏輯來說服自己,或是以過度努力的方式去度過當下的困境,因而導致長大後他們出現挫折調適的困難。
另外,從母親的角色來看,我體會到在親子關係中,挫敗是一個可以促發脆弱與無助的時刻,是一個允許情緒表達、靠近關係的機會,也是教導孩子自主的好時機。
以下提供「停、看、聽」原則,幫助孩子一起練習「挫折調適力」:
「停」,先沉澱一下
孩子遇上失敗的反應不盡相同,可能像二寶一樣「覺得是別人害的、生氣別人、生氣自己」;有人是「沮喪、傷心、哭了」;有人可能是「害怕、逃避、放棄比賽」;也有人是「極度冷靜、若無其事」……
不管孩子的反應是什麼,都是一個不安的訊號,母職的天性使然,很容易一覺察到這些情緒警鈴,就急著想要保護孩子或是解決問題,此時容易落入「孩子需要我」的陷阱中,而忽略了父母自己的需求,也忘了孩子本身所擁有的情緒調節能力。
故當孩子的挫折情緒訊號出現時,第一步可能要先停下來,不要立即「上鉤」,而是沉澱自己的狀態,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我現在心情如何?是否也感到挫折、沮喪、生氣?
先感受自己的情緒,也是幫助孩子辨識自己情緒的第一步,但如果不太清楚自己的情緒也沒有關係,可以閉上眼睛,去感覺自己的身體是否有哪個部位比較不舒服,可能是心跳或呼吸比平常快、胸口有點悶悶的……先從身體的感受去連結心情。
- 我的挫折感怎麼來的?是我自己的?還是孩子的?
這個答案很關鍵,因為我知道很多父母、也包括我自己,在面對孩子失敗的挫折感,不見得來自孩子的失落反應,更多的部分是自己的挫折,包括期待落空的心情,或無法達到親職角色的規條有關。
- 檢視自己對孩子「成功」的期待?
關於這次的事件,你對孩子的「成功條件」早有期待,如:我希望他可以得到前三名、希望他可以考90分、希望他可以晉級決賽……倘若這個期待與孩子的期待不符合,甚至高於孩子的期待,孩子可能會因為不能符合父母親期待而更為挫折,甚至不敢分享自己真實的心情。
- 檢視自己對「完美照顧者」的規條?
自己是否有「完美的母親」的框架?如:「我要鼓勵他才是好媽媽」、「我要幫他做xxx(事情)才稱職」。很多時候母親與孩子的情緒「共生」,認為一定要替孩子的情緒負責,這樣可能會讓孩子無法學會對自己情緒負責。其實,母親要相信孩子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就像嬰兒時期會自己啃手來安撫自己。
- 我現在的能量如何?
如果現在的你是疲累、煩躁、提不起勁、也在自己的挫折中,可能不太適合陪孩子一起調適他的挫折的時刻。建議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挫折,但我現在狀況不好,也需要冷靜休息一下,我可以過一段時間再跟你聊嗎?」
「看」,觀察孩子的調適力
孩子面對挫折的反應不一定相同,從心理學者薩提爾冰山理論中的「求生存姿態」,可以觀察孩子在挫折壓力下所呈現的溝通方式,這些溝通姿態都是為了維護自尊、避免讓自己更痛苦的方式,你看看孩子較屬於哪一型:
- 討好型
這類型的孩子不斷試圖取悅他人,常覺得自己不好、都是自己的錯、覺得自己很可憐、容易退縮、別人說的都是對的。這類孩子常見的經典反應就是會不斷向媽媽道歉,希望媽媽可以原諒自己,或是一直觀察媽媽的反應,深怕媽媽生氣或不理他。
- 指責型
這類型的孩子經常去找別人的錯誤,為自己辯護,要別人為自己所承受的一切負責。覺得自己沒錯,都是別人的錯、常愛批評別人、或對別人具攻擊性。通常在語言中都是出現「都是別人害的」。二寶就屬此類型。
- 超理智型
這類型的孩子會超乎常人的冷靜,看不太出來情緒變化,經常會用「邏輯分析」去判斷發生的事情,以避免自己情緒化,也不太喜歡別人情緒化。通常只能聽得進去「道理」,很多資優孩子就常善用自己的理智,去合理化自己的挫敗。
- 打岔型
這類型的孩子通常被形容為「天真浪漫」,任何事都一副無關緊要的樣子,所以遇到挫折的時候,感覺上較樂觀,但實際上是很會轉移話題,以迴避自己的挫折。
- 一致型
此類的孩子是能夠真誠地自我表達者,能夠為自己負責,以不逃避的態度重視自己及別人的感受,去傳達真實的心情及需要。
不管你的孩子比較偏向哪一種類型,都沒關係,重點是要知道他們調適、因應壓力的方式。先去觀察、辨識孩子的求生存姿態,如果他們目前無法一致性的表達,也代表他們還在保護自尊,所以只要能跟孩子好好相處、傾聽心聲、真誠地表達,也就可以慢慢練習「一致型」表達。
「聽」,傾聽他的心情及需求
挫折調適最終的目標,是幫助孩子能真誠地自我表達,並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父母可以從好好地傾聽孩子的心情開始,不管他說什麼都好,重點是孩子願意與父母分享挫折或困境。當心情被好好聽到,孩子內在想被人肯定、在乎與被愛的需求才能得滿足。
真正的「聽」,要用「耳」、用「目」、更要用「心」,
是專注的、不能有干擾的。
若要建立對話的空見,就請放下手機、把手邊的事務放在一旁,專注地耳朵聽、眼睛看、並去感受孩子的表達,可以用「我聽(看)到……我猜你的心情很……」作為回應的方式。
在此也再度分享二寶積分賽後來的對話歷程,透過聽、提問、簡單的情緒回應,幫助他整理自己的「挫折調適力」:
二寶:「媽媽,我剛3:0贏了!」(一段時間後,二寶終於獲得一勝,再度走到休息區,分享自己贏球的心情。)
媽媽:「嗯,我有看到你去登記表上簽名,也猜到你可能贏了,我想現在的你很開心!不確定你剛剛的生氣有比較好了嗎?」
二寶:「有啦!」
媽媽:「我知道你真的很想贏,所以很早就請我要報名今天的積分賽,我猜你想要看看有沒有機會贏過其他校外的人,也很想要透過贏球來肯定自己,是嗎?」
二寶:「嗯。」
媽媽:「那你今天會怎麼看自己?」
二寶:「我覺得我雖然輸,但也是有幾個輸不多分的局數,而且還有贏一場,算還可以!」
媽媽:「我聽到你輸的時候,還能看見自己的優點,還能自我讚美耶!那我也要讚美你的是,你在輸球的狀態,還是願意打球,這就是你的堅持個性幫上你自己。」(最後,當天他實際打了11場,輸了9場,離開時邊走邊笑著聊天,說自己對上了OOO、XXX,對方是如何贏球的畫面。)
面對情緒表達,孩子可能不太會精準,所以我們只要像照鏡子一樣,反映他的狀態就好,讓他知道他的轉變以及如何調適過來的特質。若是無法調適的話,可能孩子陷入比較深的自責或低落的情緒狀態,先觀察一段時間,倘若透過親子對話仍無法調適過來,可能就需要找信任的師長或輔導人員幫忙。
「停」是最難的步驟
在「停看聽」原則中,其實「停」是最難的步驟,因為照顧者看到孩子面對挫折,彷彿就像看到孩子落水一樣,你怎麼捨得不救呢?往往本能的介入處理,卻抹煞了孩子面對挫折的調適能力及自主性。
其實,大部分孩子遇上的生活挫折或失敗經驗,用「跌倒」可能更為適切,如果獨立走路是一個必經的歷程,那父母就要學習放手,不能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經驗跌倒後自己仍可以站起來,也能夠往前邁進。
總歸來說,幫助孩子挫折調適最重要就是「適時放手」,這對母親而言更是不容易,既然「挫折調適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棒的禮物,邀請身為母親角色的你,請先停下來,與「孩子需要我」的陷阱脫鉤,並且內心告訴自己「我不是完美的母親,但我已經夠好了」,這是一個自我欣賞的語言,同時也是一份送給自己的禮物。
(責任編輯:林胤斈)
- May 25 Thu 2023 08:54
111下6月份餐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