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面對孩子「分心」的正確態度

外在分心跟年齡有關,年齡越大,心智越成熟,就越能克制衝動。一般我們會用年齡乘以三,來預估孩子的專注時間,比如說五歲的孩子,能夠聽老師說話十五分鐘,其實就達到預期的標準了。

 

您的孩子常常覺得上課很無聊,無法專心嗎?黃瑽寧醫師在《愛+好醫生》節目中,與【愛家顧問團】醫師,一同探討小孩專注力的問題。

------

撰文◎ 黃瑽寧醫師

如果您的孩子常常覺得上課很無聊,無法專心,我建議可以從幾個方向來思考。

首先,我們要分清楚兩種分心:「外在分心」與「內在分心」。所謂的外在分心,就是很容易被其他思緒打斷,比如說老師一講到老鼠,就忙不迭跟旁邊同學大聲分享有關米老鼠的故事,又或者很容易被視覺上的干擾所分心,比如窗外飛過一隻鳥,就被轉移注意力等等。

外在分心跟年齡有關,年齡越大,心智越成熟,就越能克制衝動。一般我們會用年齡乘以三,來預估孩子的專注時間,比如說五歲的孩子,能夠聽老師說話十五分鐘,其實就達到預期的標準了。當然,這種時間的粗估非常籠統,並不是十分準確,還是要看孩子本身的成熟度而定。如果有些孩子大腦成熟的速度實在落後太多了,或者有其他疾病影響了專注力,這時候就必須尋求專業的醫療與心理幫助。

至於內在分心,則和大腦成熟度無關,而是一種「我做不到」的心態,所導致的逃避學習,進而抗拒學習。「我做不到」的內在分心可以從哪裡找出問題呢?從「輸入」、「大腦理解」、與「輸出」三個環節著手。輸入出了問題,包括孩子聽不到,看不清楚,閱讀障礙,語言不通,導致資訊無法進入大腦,讓孩子覺得挫折,進而分心失去專注力。這些孩子如果能找出原因,那麼常常整個分心的困擾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步輸入過了關,但如果第二步讀進大腦,但理解力不足,也同樣令人感到沮喪挫折。若能藉由老師或家長的引導,弄清楚孩子的思緒在哪裡卡關,就有助於孩子的理解力。又或者只是因為孩子年齡還小,大腦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做太多抽象的思考,那麼再等個一年半載,很多事情就突然變簡單了。

第三步是輸出困難,比如說手指肌肉還不夠力氣,所以寫字寫不出來,或是個性內向害羞,說話無法正確表達大腦的意思,都可能讓孩子抗拒學習,但看起來卻像是分心不夠專注。

當然,外在分心與內在分心是可以同時存在,而且兩者也會相互影響。但不管怎麼說,能從孩子的角度來分析,幫他克服說不出口的障礙,絕對是家長與老師面對「孩子上課分心」問題的正確態度。

【愛家顧問團】Q&A

◎孩子老是說上課很無聊,怎麼面對這個狀況?

A:面對孩子在學校的這個學習的困境,家長要做什麼樣的調整,要怎麼跟老師溝通呢?先評估他的這些表現,有沒有造成他的生活學習,人際等等的困擾。如果考試他都可以完成,也許他的學習有比較多的需求,我們可以再加碼給他。又或者是,他是在教室裡面的表現出無聊、今天坐不住的狀況,他需要多一點時間, 允許他有一些活動量,建議家長先跟老師說「讓我的孩子上課前先跑一跑吧」,或是先跟老師說「給我的孩子難一點學習吧」,面對這兩者學習方向的不同,要回到一件事情,包括爸爸媽媽、老師所觀察到的狀況--都是針對孩子的需要,要去做一個嘗試的過程。

 ◎上課不專心的狀況,在哪些孩子身上,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A:我們很常聽到的亞斯伯格症(泛自閉症)跟資優生一樣,會有上課不專心的狀況,但是他們需求其實是不一樣,譬如說以亞斯伯格症的需求,也許是在社交人際或在適應情境的轉變;資優生的需求,也許是在他對於學問、知識的一個追求或者是其他領域的一個訓練。

資優生跟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上課不專心也是不一樣的,資優生的天馬行空胡思亂想,往往會想出東西來,但ADHD的天馬行空,通常是想不出東西的;另外,資優生表達是言之有物組織能力是非常有系統的,可以去回應你的問題,但是ADHD的表達,通常都是非常的跳躍,所以同樣抱怨無聊,資優生的無聊是內容好簡單所以好無聊,我們就可以給他符合他程度的課程,他就能夠開始專注;但是注意力有困難的孩子,也會抱怨無聊,可是真的給更難的,他就更慌張更難專注,而泛自閉症孩子的無聊,是選擇性的,「我對這方面有興趣,其他我可能就沒有興趣,通通都不要」,所以這是全是不一樣的。

 ◎台灣的大環境,似乎很崇尚也很希望自己孩子可以貼上資優標籤?

A:普遍家長好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想知道我們的孩子是不是特別聰明。某些小孩在小時候,別人會覺得他很笨,問什麼問題他常常是不回答的,因為他腦袋裡面有十個答案,會想說你到底在問什麼,我要答哪一個才是你滿意的呢?腦子轉啊轉,所以他就不講話了, 然後大家就覺得這小孩很奇怪,最後都沒有朋友......其實那些資優生,反而童年是很痛苦的,建議家長真的不要先把資優這個標籤幫小孩貼上去。

◎所謂真正的資優生?

A:通常在國內,要取得資優生的鑑定,一般都是小二升小三,會開始做資格的鑑定,小學一般都會包含的是一般智能的資優,國中以上有的就有學術性向,因為有的人資優是在藝術才能或領導創造或者其他等等,所以現在範圍也很廣了。

也許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的認知發展,他可能跟同年齡比較起來,他反應比較快,學習能力可能相對比較好,我們可以再注意再去觀察。提醒家長有個概念非常重要,資優是天生的,不是靠訓練來的,績優跟資優其實是不一樣,成績好不等同於資優生,資優生也不等同於成績就會好,聰明也不等同於資優生,這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

黃醫師表示,在建中有資優班,很明顯在班上你看一看就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訓練出來的,有些孩子會有所謂的假性資優,但事實上他其實是認真努力,可是真的到高中集中制的:比如說是數理資優班,遇到真正的數理資優的孩子,那個反差其實馬上就會表現出來。

 ◎關於在家教育?

A:會選擇在家教育,大部分家長還是因為孩子不適應體制內學習,當我們的孩子在體制內的學校,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最糟糕的選項就是繼續逼他,有些家長就思考,怎麼幫孩子照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建構一個適合孩子的學習環境。金錢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家長的時間跟心力,時間是關鍵,因為很多教學工具都是免費的,而且可以跟學校要,像是學校的教師手冊,老師可能有、很多出版社都會送,我們都可以用,而且非常實用,其實坦白說,大家夫妻要有共識,一個人一直說我要在家教育,另外一個說不要,就沒辦法。

爸爸絕對不能只有精神跟財務上的支持,必須要整個人一起參與。基本上在家教育有三個步驟,第一個申請審議, 就是家長寫教學計劃書,申請一年或一學年的學習進度,還有學習領域、教材使用、評量方式,包括你的師資,都要列出來,然後學習中間會派人到家裡去訪視,看看你家是可不可以接受這樣的方式,還有審查學習的環境。

然後年底會有成果發表 ,也就是評量的概念,要把孩子的學習記錄檔案做出來,例如你的數學這一年是這樣學的、作文有參加比賽、還上國語日報......等,整體學習是走專案式的概念,其實現在家長都是大學生或碩博士畢業,加上我們現在有這麼多免費的影音平台,是可執行的,而且教養不是媽媽的事,是夫妻的事,所以鼓勵爸爸,不管要不要在家教育都要花更多時間跟孩子相處。

◎在家教育的案例分享?

A:黃老師的大女兒今年大四,十二年國教都是在家教育,她也是第一屆的高中自學,她高三畢業的時候,直接考學測申請大學,兩鐵共構順暢接起來, 她自己也覺得無縫接軌很滿意,就透過這個過程,讓她的學習動機一直維持。一般台灣的孩子考上大學是目標,學會專業能力不是目標,會認為「我考上大學了,總算學習的任務完成」。

但是這孩子不一樣 ,十二年在家教育沒去過學校,終於去上學,她好興奮,結果她發現同學跟她想法差異很大。值得提醒家長,二十一世紀的孩子,一定要培養自學能力跟自學的胃口,因為社會變化太快,大學畢業之後三年、五年,很多學過的東西都不能用,必須要持續的學習;其次,第二個是我們的親子關係,大一的時候她三天兩頭從學校回家來說,爸媽趕快來 、我有祕密告訴你們......,在台灣大一的女生,會告訴爸爸媽媽祕密,這是少數。我們走在家教育,一開始是因為我女兒早產身體不好,當初覺得很辛苦,但越走越覺得品嘗到其中的甘甜。

原文出處: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368?utm_source=Drhua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0-editor-5075368-230516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1-2。親親班。第拾肆週 體能活動
好久沒分享可愛小孩的體能影片
一下子就來到14週
疫情後
發現孩子的「專注力」、「肌耐力」
都有待提升
每週老師們會設計好玩的活動
從遊戲中達到教學目標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孩子一起旅行,是為了培養他的心靈,而不是填滿他的記憶

在開始LittleTinker停課教育實驗室之前,我們一家三口有歷經一段長時間四處移動。成行前,親朋好友後無不訝異於我們的決定,不外乎說花費很大、孩子長大也不會記得、或帶著孩子四處跑受罪等云云。

 

和孩子一起旅行,是為培養他的心靈,而非填滿他的記憶

停課媽 Sonya

我說,和孩子一起旅行,是為了培養他的心靈,而不是填滿他的記憶。

在開始LittleTinker停課教育實驗室之前,我們一家三口有歷經一段長時間四處移動。成行前,親朋好友後無不訝異於我們的決定,不外乎說花費很大、孩子長大也不會記得、或帶著孩子四處跑受罪等云云。

我的兒子或許不記得第一次見到海洋時,那沁涼的海水沖到他的腳指邊的感覺;他也可能不記得當時爸爸牽著他,陪他在水中探索的時刻。

然而,「他會不會記得」,並不是重點。

和孩子一同旅行,對我們而言的意義在於,這段時間如何重新定義我們對於家與家人的詮釋?旅行中的經驗教給我與孩子些什麼?如果這些珍貴的相處不會永久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那麼經驗會以什麼方式存在?認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四個非帶孩子去旅行不可的理由:

1. 旅行促進孩子大腦發展

認知心理學家發現,旅行對於孩童的發育有著積極的影響。這些影響並非直接有形的,但卻更為重要。Morgot Sunderland博士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當與孩子一起旅行時,孩子大腦中的遊戲(PLAY)與尋找(SEEKING)系統等兩塊區域會被激活與訓練,這些區域在家中則不那麼活躍。一旦兒童發現自然界中的新事物,就會激活尋求系統,像是感受到腳下的沙、和爸爸一起抓蛞蝓的時刻,這些觸發因素對於兒童的認知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2. 旅行拉近家人間的距離

神經科學家華盛頓州立大學Jaak Panksepp教授證實,孩子在旅行中的經驗激活大腦中的這兩個系統時,會觸發大腦分泌健康神經化學物質,包括鴉片、催產素和多巴胺,這些「自然的禮物」會幫助我們減輕壓力,激發彼此溫暖、仁慈的感覺,讓人感覺世界上一切都很好。隨著這樣的機制,家庭成員更能夠珍視彼此。此外令人訝異的是,神經科學家Kerstin Uvnas-Moberg發現,這些系統就像肌肉:使用它們越多,它們就越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從情緒狀態演變為人格特質。

3. 旅行提升孩童的專注力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旅行能夠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在大自然中活動20分鐘後,兒童的注意力和注意力皆能有所改善,效果和甚至比過動症兒童所服用的藥物還要好。

那旅行對於父母有甚麼好處呢?實徵研究顯示,在孩子在大自然中一起散步會使身體平靜、降低血壓和壓力激素水平甚至膽固醇,所以父母和祖父母也會受益。

4. 旅行帶來孩子智商發展

假期和智商之間有關係嗎?豐富的環境提供了社交、身體、認知和感官交互相結合方面強大的新體驗。想一想:家人在一起;一起穿過森林、一起觀察生物、在溫暖的陽光下一起閒逛、在日落的海邊感覺大自然令人屏息的美麗。豐富的環境打開了額葉中關鍵「腦肥」(brain fertilizers)的基因表達,增強了腦的能力,如壓力調節、注意力集中、良好的計劃和學習能力,並且能改善身心健康。因此,旅行也有助於兒童的智商發展。

探索大自然、體驗文化、享受美食多樣性,最重要的是,遠離日常環境。旅行觸發了我們所有的感官,培養了我們的彈性與耐受力。即使他太年幼而不記得細節,我觀察到每一次新體驗都給了他一個在潛意識中的參考框架;即使他坐在飛機上感到受到不自在,我看到他正在理解規則並嘗試學著更有耐心;即使他在舒適圈外嘗試某些東西感到緊張,我知道他因此變得更大膽和勇敢。

我們知道帶著一個兩歲兒繞世界大半圈並不容易,但經過這一遭,我們想大聲說,和孩子一起旅行,是再好不過的投資了。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4334?utm_source=Drhua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0-editor-5084334-230413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解專注力的5大迷思

 
  •  
  •  

很多爸媽以為,喜歡跑跳運動的孩子注意力比較低,而能乖乖安靜看書或學才藝的孩子比較專心,這其實是「誤解」,讓我們來檢視專注力有那些常見「迷思」,別再誤會孩子不專心。

image


文/信誼編輯群
諮詢/周怡宏︱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
           鄭惠文︱信誼基金會附設光明幼稚園園長

大部分的爸媽一聽到親朋好友的孩子能長時間乖乖坐著看書或玩玩具時,都會很羨慕,彷彿這些孩子的專注力很高,學業成績一定很好。不過,孩子「長時間乖乖坐著」就真的代表了很專心、學習很有效率嗎?而喜歡跑上跑下的孩子,真的專注力就較低嗎?以下,就讓我們來檢視5大常見的幼兒專注力迷思,看看孩子是否真的是不專心!

迷思1 孩子每個玩具都只玩一下下,代表專注力較低?
環境中可能有太多干擾
由於學齡前孩子較容易分心,自制力也較低,因此當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地上若佈滿了各式各樣的玩具,且旁邊還有人在看電視、講電話,孩子的思緒當然很容易就會被打斷,而發生這種「東西都玩不久」的情形。建議爸媽,應儘量去除孩子聽覺、嗅覺和視線範圍內的不必要刺激,且一次也只給他玩一個玩具,除非這個玩具玩過癮了,才提供新的玩具,這樣他就比較能心無旁鶩地玩,才會玩得更久。

玩具應符合孩子的能力與興趣
信誼基金會附設光明幼稚園鄭惠文園長表示,因為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和遊戲經驗當還很有限,除非爸媽能依照孩子的能力與興趣來選購玩具,不然這種「玩具玩不久」的行為其實是很正常的。比如一個從沒有玩過拼圖的孩子,如果第一次便挑戰高難度的50片組合、拼圖的圖案過於細瑣複雜,或是因為拼圖的紙板材質太軟不好拼組等,這都會增加孩子遊戲時的挫折感,孩子當然會對這項玩具會感到興趣缺缺。因此,孩子如果對玩玩具的時間很短暫,爸媽的第一個動作必須先確認玩具是否適齡、適性,而不是先怪孩子專注力不足。

爸媽應陪伴孩子進行遊戲
在周怡宏小兒科診所裡,經常回答幼兒專注力問題的周怡宏院長則提醒爸媽,一定要陪孩子遊戲。比如當孩子玩車子拼圖遊戲時,爸媽若可以在一旁提供「遊戲線索」,提醒孩子可以從同一個顏色的圖案開始拼組、延著拼圖邊緣開始嘗試或是給予圖案提示孩子:「這片好像是輪子耶!」,甚至只是在一旁陪伴孩子,在孩子完成一個段落時,適時給予鼓勵,孩子會更加投入遊戲,也會更有成就感。這樣一來,孩子對玩具才不會只有「三分鐘熱度」而己。

迷思2 孩子總是丟三落四,是因為專注力較低?
孩子要能「聽到」且「聽懂」指令
鄭惠文園長表示,當孩子有「忘東忘西」的情況時,爸媽應先檢視,叮嚀孩子時,環境中是否存在太多的干擾物。例如,倘若幼兒園老師或爸媽剛好都是在孩子看電視、玩玩具、畫畫或做收拾書包時才交代事情,孩子當然無法把指令聽進去,但假若他聽進去了,反而代表他不夠專心投入當下的活動中。爸媽接著要注意的是,指令是否對孩子夠清楚。當爸媽想叫孩子收拾玩具,就應該說「要把玩具收到箱子裡」,而不是只說「玩具怎麼還沒收?」。美國已有研究指出,當爸媽在向學齡前幼兒叮嚀事情時,如果沒有說清講明,這個叮嚀是毫無效果的。

要讓孩子養成負責的習慣

你也是常替孩子做牛做馬的「直升機父母」嗎?鄭惠文園長表示,當孩子沒有養成為自己負責的習慣,就會故意不理會老師交代的事項。她舉例,很多爸媽都是在接孩子放學的時候,詢問老師明天需要帶哪些東西,然後回家後就直接幫孩子把東西放進書包裡,完全不用孩子操心這件事。久而久之,當老師在叮嚀明天該帶的物品時,他當然就不會專心聽。鄭惠文園長建議爸媽,最好能在孩子2歲左右,藉著規定他一定要收拾玩具,否則就要接受下次不能玩的後果,來慢慢培養負責的習慣。此外,當孩子忘了帶東西到學校時,爸媽也千萬不要再特地把它送到學校,應該要讓他承擔「東西沒帶」的後果,因為孩子一旦嚐到「苦頭」後,就會開始認真看待這件事,下次當老師在吩咐事情時,他才會專心聽。

迷思3 在上課時能乖乖坐好的孩子,專注力較高?
孩子本來就很容易分心
很多爸媽常會將專心和乖乖坐好劃上等號,認定那些在上課時安靜坐好的孩子,專注力最高,上課最認真。小兒科周怡宏醫師指出,由於學齡前幼兒忽略干擾物的能力較低,因此只要有新的刺激出現,孩子的注意力就會馬上被吸引過去,而產生分心的現象。

此外,有些孩子雖然會在老師上課時有東張西望、跟別人說話等看似不專心的行為,但這其實也是專心所帶來的「後果」。周怡宏醫師解釋,學齡前幼兒的控制能力較差,他們很容易就會把欲望直接表現出來,所以當上課內容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時,孩子會馬上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像是開始跟別人說話、看看窗外的蝴蝶等等;反而是那些根本就沒有注意老師,持續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遨遊的孩子,表面上乖乖坐著,但其實卻早就分心了。

乖乖坐好,不一定代表專心
根據鄭惠文園長多年來的幼兒園現場經驗,也印證了周怡宏醫師的上述觀點。她提醒爸媽不妨回想以前在上沒有興趣的課程時,是不是也常好好地坐在位子上,但心思卻已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同樣地,某些孩子雖然能在課堂上乖乖坐好,但這並不表示他有把老師的話聽進去,他可能只是坐著想別的事情而已。所以,專心與安靜坐好,並沒有絕對的關係。爸媽千萬不能以「是否有乖乖坐好」來衡量孩子的專注程度。

迷思4 喜歡跑跑跳跳的孩子,專注力較低?
跑跑跳跳,也需要很專心!
周怡宏醫師表示,一提到專注力,大部分的爸媽都會立刻聯想到課業學習上,認為只有當孩子能好好靜下來看書、學樂器或算心算,才算有用到專注力,以為那些會消耗大量體力的運動,不太需要孩子使用到專注力。其實,專注力是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的先決條件,無論是在進行靜態或動態活動,只要沒有足夠的專注力,活動就無法順利完成。所以,爸媽可千萬別小看孩子在遊戲場上奔跑的模樣,倘若孩子在當時沒有足夠的專注力,他很容易就會跌倒、撞到人,甚至還可能會被球打到!所以,儘管孩子喜歡打球、跑跑跳跳,但卻不太能進行靜態活動,這並不表示他們的專注力比較低,他們只是比較喜歡進行動態的活動而已。

迷思5 孩子太活潑好動,就是「過動兒」嗎?
別輕易為孩子貼上「過動」標籤
周怡宏醫師以多年的門診經驗指出,或許是因為現代資訊流通較快的關係,爸媽雖然都知道「過動症」這個名詞,但卻對它沒有足夠的認識,只要發現孩子有坐不住、跑上跑下的現象,就認為他可能患有「過動症」。

其實,真正患有過動症的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時都只能維持很短暫的時間。倘若你的孩子只是在進行某幾個活動時特別不積極,但是一到了他有興趣的活動時,都能玩得很盡興的話,爸媽是不需要擔心他有過動症的問題。爸媽可以先參考兒童注意力缺失症(ADHD)臨床診斷標準,如果您對孩子的專注力仍有疑慮,建議先諮詢小兒科醫師,再至各大醫院兒童心智科、復健科或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做進一步診查。

原文出處: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9780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玩藝術20分鐘,輕鬆打造孩子的問題解決力

因為擔心功課、決定不當藝術家,就要放棄才藝嗎?《紐約時報》暢銷新書指出,藝術活動其實跟功課與人生成長相輔相成,而且不用花大錢,就可以鍛鍊孩子的藝術腦,打造人生需要的超能力!

 

每天玩藝術20分鐘,輕鬆打造孩子的問題解決力

Shutterstock

很多孩子從小學才藝,特別是藝術類的活動,像是繪畫、美術、樂器等。但是隨著他們長大,在遇到跟功課有關的取捨、或覺得可能不會以此為生涯時,藝術類的活動常常就會先被捨棄。不過,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學者瑪格薩門(Susan Magsamen)提醒父母們,其實藝術與功課、孩子的成長相輔相成,別輕言放棄。

瑪格薩門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應用神經美學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Neuroaesthetics)創立了「國際藝術與心智實驗室」(International Arts + Mind Lab),她共同創作、剛出版的新書《你的藝術腦:藝術如何轉化我們》(Your Brain on Art:How the Arts Transform Us)已經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她在書中以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指出,每天只要讓孩子接觸藝術、創造類的活動20分鐘,就有很多好處。例如,強化認知與學習能力,有更好的情緒調節力,更懂得如何表達自己,而且長期累積,還會成為很好的問題解決者。

每天走到戶外看雲、探險,也能激發創造力

因為跟藝術有關的活動提供了不同於平時的學科、理性學習與成長的路徑。無論是自己創造、表演還是在旁觀賞,這些活動都會刺激前額葉皮層,強化此處掌管的高階認知功能,像是有助於執行功能與記憶力。另外,藝術也會讓孩子體認或改變他們的感受,這能幫助他們調節神經系統與情緒。更不用說,很多人不擅於表達自己,或是要自我表達時,就覺得怪怪的、尷尬或不好意思,藝術正是可以練習傳達想法的絕佳媒介。將這些技能統合,就是未來能夠持續學習、懂得如何解決問題的重要超能力。

她也提醒,不用太嚴肅看待而擔心孩子如何正經地參與正規的藝術活動或報名什麼課程。因為藝術與創造不一定要很正統、正式,不用花很多錢,而且不一定要有壓力。

例如,只要走出門,就可以投入、享受藝術。像是抬頭看看白雲,觀察它的形狀,想像一下那是什麼。很多孩子都喜歡這樣的「幻想性錯視」(pareidolia)想像活動。或者,也可以讓孩子直接在戶外探險,因為孩子生來就好奇,在探索、滿足好奇的同時,也會激發想像與創造力。另外,即使只是看一些說故事的節目、聽音樂、簡單的手作都可以發揮類似的功能。而且這些活動也都讓孩子的精神食糧更平衡。

(資料來源: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 CNBC

(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531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的孩子常發生以下教養困擾嗎?

做事情拖拖拉拉、要提醒很多次!
到外面逛街完全不能省心,擔心稍不留神破壞店家物品!
常會表現暴怒、暴衝的情緒行為!
坐不住、無法等待太久!
到公園玩,不太會跟其他小朋友互動,退縮、害怕。

如果有類似行為問題,絕對適合來聽這場講座,
讓您可以跟治療師互動、對談,

image
112年5月6日(六) 8:30-12:30
地點:文山國小 活動中心 (南屯區忠勇路97號)
2hr. 講座+2hr. 手作DIY    
image
報名網址:(完全免費!)

https://www.beclass.com/rid=274b1146440d5125c92a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解專注力的5大迷思

 
  •  
  •  

很多爸媽以為,喜歡跑跳運動的孩子注意力比較低,而能乖乖安靜看書或學才藝的孩子比較專心,這其實是「誤解」,讓我們來檢視專注力有那些常見「迷思」,別再誤會孩子不專心。


文/信誼編輯群
諮詢/周怡宏︱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
           鄭惠文︱信誼基金會附設光明幼稚園園長

大部分的爸媽一聽到親朋好友的孩子能長時間乖乖坐著看書或玩玩具時,都會很羨慕,彷彿這些孩子的專注力很高,學業成績一定很好。不過,孩子「長時間乖乖坐著」就真的代表了很專心、學習很有效率嗎?而喜歡跑上跑下的孩子,真的專注力就較低嗎?以下,就讓我們來檢視5大常見的幼兒專注力迷思,看看孩子是否真的是不專心!

迷思1 孩子每個玩具都只玩一下下,代表專注力較低?
環境中可能有太多干擾
由於學齡前孩子較容易分心,自制力也較低,因此當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地上若佈滿了各式各樣的玩具,且旁邊還有人在看電視、講電話,孩子的思緒當然很容易就會被打斷,而發生這種「東西都玩不久」的情形。建議爸媽,應儘量去除孩子聽覺、嗅覺和視線範圍內的不必要刺激,且一次也只給他玩一個玩具,除非這個玩具玩過癮了,才提供新的玩具,這樣他就比較能心無旁鶩地玩,才會玩得更久。

玩具應符合孩子的能力與興趣
信誼基金會附設光明幼稚園鄭惠文園長表示,因為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和遊戲經驗當還很有限,除非爸媽能依照孩子的能力與興趣來選購玩具,不然這種「玩具玩不久」的行為其實是很正常的。比如一個從沒有玩過拼圖的孩子,如果第一次便挑戰高難度的50片組合、拼圖的圖案過於細瑣複雜,或是因為拼圖的紙板材質太軟不好拼組等,這都會增加孩子遊戲時的挫折感,孩子當然會對這項玩具會感到興趣缺缺。因此,孩子如果對玩玩具的時間很短暫,爸媽的第一個動作必須先確認玩具是否適齡、適性,而不是先怪孩子專注力不足。

爸媽應陪伴孩子進行遊戲
在周怡宏小兒科診所裡,經常回答幼兒專注力問題的周怡宏院長則提醒爸媽,一定要陪孩子遊戲。比如當孩子玩車子拼圖遊戲時,爸媽若可以在一旁提供「遊戲線索」,提醒孩子可以從同一個顏色的圖案開始拼組、延著拼圖邊緣開始嘗試或是給予圖案提示孩子:「這片好像是輪子耶!」,甚至只是在一旁陪伴孩子,在孩子完成一個段落時,適時給予鼓勵,孩子會更加投入遊戲,也會更有成就感。這樣一來,孩子對玩具才不會只有「三分鐘熱度」而己。

迷思2 孩子總是丟三落四,是因為專注力較低?
孩子要能「聽到」且「聽懂」指令
鄭惠文園長表示,當孩子有「忘東忘西」的情況時,爸媽應先檢視,叮嚀孩子時,環境中是否存在太多的干擾物。例如,倘若幼兒園老師或爸媽剛好都是在孩子看電視、玩玩具、畫畫或做收拾書包時才交代事情,孩子當然無法把指令聽進去,但假若他聽進去了,反而代表他不夠專心投入當下的活動中。爸媽接著要注意的是,指令是否對孩子夠清楚。當爸媽想叫孩子收拾玩具,就應該說「要把玩具收到箱子裡」,而不是只說「玩具怎麼還沒收?」。美國已有研究指出,當爸媽在向學齡前幼兒叮嚀事情時,如果沒有說清講明,這個叮嚀是毫無效果的。

要讓孩子養成負責的習慣
你也是常替孩子做牛做馬的「直升機父母」嗎?鄭惠文園長表示,當孩子沒有養成為自己負責的習慣,就會故意不理會老師交代的事項。她舉例,很多爸媽都是在接孩子放學的時候,詢問老師明天需要帶哪些東西,然後回家後就直接幫孩子把東西放進書包裡,完全不用孩子操心這件事。久而久之,當老師在叮嚀明天該帶的物品時,他當然就不會專心聽。鄭惠文園長建議爸媽,最好能在孩子2歲左右,藉著規定他一定要收拾玩具,否則就要接受下次不能玩的後果,來慢慢培養負責的習慣。此外,當孩子忘了帶東西到學校時,爸媽也千萬不要再特地把它送到學校,應該要讓他承擔「東西沒帶」的後果,因為孩子一旦嚐到「苦頭」後,就會開始認真看待這件事,下次當老師在吩咐事情時,他才會專心聽。

迷思3 在上課時能乖乖坐好的孩子,專注力較高?
孩子本來就很容易分心
很多爸媽常會將專心和乖乖坐好劃上等號,認定那些在上課時安靜坐好的孩子,專注力最高,上課最認真。小兒科周怡宏醫師指出,由於學齡前幼兒忽略干擾物的能力較低,因此只要有新的刺激出現,孩子的注意力就會馬上被吸引過去,而產生分心的現象。

此外,有些孩子雖然會在老師上課時有東張西望、跟別人說話等看似不專心的行為,但這其實也是專心所帶來的「後果」。周怡宏醫師解釋,學齡前幼兒的控制能力較差,他們很容易就會把欲望直接表現出來,所以當上課內容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時,孩子會馬上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像是開始跟別人說話、看看窗外的蝴蝶等等;反而是那些根本就沒有注意老師,持續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遨遊的孩子,表面上乖乖坐著,但其實卻早就分心了。

乖乖坐好,不一定代表專心
根據鄭惠文園長多年來的幼兒園現場經驗,也印證了周怡宏醫師的上述觀點。她提醒爸媽不妨回想以前在上沒有興趣的課程時,是不是也常好好地坐在位子上,但心思卻已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同樣地,某些孩子雖然能在課堂上乖乖坐好,但這並不表示他有把老師的話聽進去,他可能只是坐著想別的事情而已。所以,專心與安靜坐好,並沒有絕對的關係。爸媽千萬不能以「是否有乖乖坐好」來衡量孩子的專注程度。

迷思4 喜歡跑跑跳跳的孩子,專注力較低?
跑跑跳跳,也需要很專心!
周怡宏醫師表示,一提到專注力,大部分的爸媽都會立刻聯想到課業學習上,認為只有當孩子能好好靜下來看書、學樂器或算心算,才算有用到專注力,以為那些會消耗大量體力的運動,不太需要孩子使用到專注力。其實,專注力是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的先決條件,無論是在進行靜態或動態活動,只要沒有足夠的專注力,活動就無法順利完成。所以,爸媽可千萬別小看孩子在遊戲場上奔跑的模樣,倘若孩子在當時沒有足夠的專注力,他很容易就會跌倒、撞到人,甚至還可能會被球打到!所以,儘管孩子喜歡打球、跑跑跳跳,但卻不太能進行靜態活動,這並不表示他們的專注力比較低,他們只是比較喜歡進行動態的活動而已。

迷思5 孩子太活潑好動,就是「過動兒」嗎?
別輕易為孩子貼上「過動」標籤
周怡宏醫師以多年的門診經驗指出,或許是因為現代資訊流通較快的關係,爸媽雖然都知道「過動症」這個名詞,但卻對它沒有足夠的認識,只要發現孩子有坐不住、跑上跑下的現象,就認為他可能患有「過動症」。

其實,真正患有過動症的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時都只能維持很短暫的時間。倘若你的孩子只是在進行某幾個活動時特別不積極,但是一到了他有興趣的活動時,都能玩得很盡興的話,爸媽是不需要擔心他有過動症的問題。爸媽可以先參考兒童注意力缺失症(ADHD)臨床診斷標準,如果您對孩子的專注力仍有疑慮,建議先諮詢小兒科醫師,再至各大醫院兒童心智科、復健科或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做進一步診查。

原文出處: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9780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jpg

5-2.jpg

5月份午餐供應商-大同餐盒公司https://sites.google.com/mail.wses.tc.edu.tw/wseslunch/%E9%A6%96%E9%A0%81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學年度 第二階段完成報到錄取名冊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筆練習其實不一定要拿筆?專家解答6大幼兒運筆練習迷思

為了讓孩子順利銜接國小課程,許多幼兒家長希望孩子能提前進行ㄅㄆㄇ運筆練習,不過兒童職能治療師提醒,一起做家事、捏黏土也是「運筆練習」的一環,過早進行簿本運筆練習,反而容易降低孩子對寫字的興趣。

 

不急寫字更能寫好字 專家解答6大幼兒運筆練習迷思

寫字是許多家長共同的擔憂,但也衍伸出許多對於孩子運筆練習的迷思,專家一次解答關於家長常有的幼兒運筆練習問題。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隔壁的祐祐已經很會寫字了,但我們家辰辰現在還是握筆姿勢不太正確⋯⋯」為了讓孩子在上小學前寫得一手好字、未來順利銜接國小課程,辰辰媽媽經常準備ㄅㄆㄇ運筆練習簿讓孩子練習,不過4歲的辰辰似乎沒什麼耐心,總是寫了3分鐘就喊累。

寫字是許多家長共同的擔憂,不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早早開始運筆練習,就怕「輸在起跑點」,但也延伸許多家長對於孩子運筆練習的迷思。新北市思賢附幼主任高櫻芷舉例,不少幼兒家長對於孩子手部肌肉發展的進程較不了解,因此產生「孩子學寫字愈早愈好、練習愈多愈好」的錯誤認知。對於家長常有的幼兒運筆練習問題,職能治療師、幼兒園教師一次解答:

Q:運筆練習就是要拿起筆練習?

許多人誤以為運筆練習就是孩子拿著紙筆照樣描畫、練習寫字,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對此解釋,其實運筆練習是「為了達成未來能運筆靈活、寫字順暢美觀等目標的練習」,換言之,帶著孩子做家事、摺衣服、捏黏土等能夠訓練手部肌肉的動作,都屬於運筆練習。

思賢附幼教學組長鄭依萍、老師呂淑琴指出,孩子拿湯匙、穿脫衣服、鞋子黏扣帶等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經常會被家長忽略、由家人代為完成,但這些動作都能同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指尖力氣及靈活度,是孩子運筆前的重要先備經驗。

Q:運筆練習過程要糾正握筆姿勢嗎?

張旭鎧說,在幼兒開始握筆時,不需要糾正握筆姿勢,家人更應該將重點放在鼓勵孩子握筆、增加孩子對於握筆畫畫或仿寫文字的成就感。思賢附幼老師陳春美也提醒,若強硬糾正握筆姿勢,容易讓孩子排斥寫字,反而得不償失。

張旭鎧表示,3歲以下孩子在握筆初期,會因為手部肌肉發展不完全,而採用「拳握」方式抓住畫筆、進行塗鴉;而調整孩子握筆姿勢的最佳時機,應該是孩子已經開始練習寫字、上小學時,家長可以透過示範等方式,讓孩子發現改變握筆姿勢後,寫字變快且較不容易手痠,自然而然使用正確的握筆姿勢。

Q:愈早開始學寫字愈好?練習愈多愈好?

過早要求孩子學寫注音、反覆練習,反而會造成孩子未來對書寫的排斥。高櫻芷指出,比起急於學寫字,自由塗鴉、畫畫是幼兒更有興趣也更適合的運筆動作訓練;以公幼來說,從3、4歲起,老師就會在教室學習區擺放注音符號教材,或在課堂中用說故事等方式讓學生接觸注音符號,但多會等到肌肉力量與手眼協調能力發展充足的大班階段,才會進行描寫注音與名字的教學。

Q:握筆握不好,只要加強手部練習就好?

孩子握筆握不好、無法順利塗鴉或寫字,未必只是因為手部練習不足,背部、肩膀、手臂是否有力也是關鍵。張旭鎧提醒,孩子能否坐直坐挺、肩膀手臂的穩定度是否足夠,都會影響孩子握筆與寫字能力,也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出門跑跳、練習丟接球,建立基礎的肌力並訓練坐姿。

Q:小朋友坐不住、不肯好好寫字是因為「沒耐心」?

陳春美說,小肌肉沒力而容易手酸沒力、坐姿不良等,都可能是「幼兒坐不住」的原因。張旭鎧也指出,幼兒的手部肌肉張力偏低、耐力不足,手指本來就比較容易疲累,家長不必覺得孩子沒耐心或愛偷懶,讓孩子適時休息、改採更有趣的練習方式(例如不寫方格子練習本,改用連連看遊戲,或一起用樹枝在沙地上寫字),反而會讓孩子增加練習的意願。

Q:寫ㄅㄆㄇ簿本等運筆練習只有壞處嗎?

張旭鎧指出,帶著孩子進行描寫注音符號、文字部件(如部首、特定筆畫)的運筆練習也有好處,家長可以從中發現孩子在特定的書寫角度或部件上,有哪些技巧較為缺乏、哪些細節容易忽略,並對症下藥,陪伴孩子一起練習。

 

是否該練習運筆,最大重點是孩子興趣能力

對於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運筆練習建議,張旭鎧與與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建議如下:

分齡運筆練習建議

年齡

日常練習

能力達成

3歲前

多進行拋接球、跑跳等大肌肉活動,奠定未來寫字時所需的肌肉力量

1~3歲階段,可以接住皮球;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捏起小物品;能以「拳握」方式抓住畫筆進行塗鴉;能夠投硬幣與串珠

3歲後

進行捏黏土、串珠、撿卡片等手部小肌肉訓練,訓練手腕、手指的肌肉

出現三點或四點的握筆方式;能夠著色、畫出圓形;能夠玩樂高等可拼接積木

4歲後

從鼓勵孩子模仿、畫出自己的名字與數字開始,培養對於寫字的成就感與興趣

4~6歲階段,孩子可以用剪刀剪出形狀;能夠流暢運筆、仿寫簡單符號等

備註:每個孩子的能力發展進程不同,當孩子在「能力達成」有一半以上無法達成,才需要特別留意。製表:親子天下

縱使運筆練習有分齡建議可以作為家長的參考,不過張旭鎧強調,孩子該進行哪些動作、何時該開始練習,「重點是幼兒的發展進度與興趣!」他說,家長操之過急、要求年幼孩子提早學習反而揠苗助長;相反地,若孩子對於握筆的興趣極高,2歲就想要握筆塗鴉與仿寫,家長也不必刻意阻止。

原文出處: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5090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