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面對孩子「分心」的正確態度
外在分心跟年齡有關,年齡越大,心智越成熟,就越能克制衝動。一般我們會用年齡乘以三,來預估孩子的專注時間,比如說五歲的孩子,能夠聽老師說話十五分鐘,其實就達到預期的標準了。
您的孩子常常覺得上課很無聊,無法專心嗎?黃瑽寧醫師在《愛+好醫生》節目中,與【愛家顧問團】醫師,一同探討小孩專注力的問題。
------
撰文◎ 黃瑽寧醫師
如果您的孩子常常覺得上課很無聊,無法專心,我建議可以從幾個方向來思考。
首先,我們要分清楚兩種分心:「外在分心」與「內在分心」。所謂的外在分心,就是很容易被其他思緒打斷,比如說老師一講到老鼠,就忙不迭跟旁邊同學大聲分享有關米老鼠的故事,又或者很容易被視覺上的干擾所分心,比如窗外飛過一隻鳥,就被轉移注意力等等。
外在分心跟年齡有關,年齡越大,心智越成熟,就越能克制衝動。一般我們會用年齡乘以三,來預估孩子的專注時間,比如說五歲的孩子,能夠聽老師說話十五分鐘,其實就達到預期的標準了。當然,這種時間的粗估非常籠統,並不是十分準確,還是要看孩子本身的成熟度而定。如果有些孩子大腦成熟的速度實在落後太多了,或者有其他疾病影響了專注力,這時候就必須尋求專業的醫療與心理幫助。
至於內在分心,則和大腦成熟度無關,而是一種「我做不到」的心態,所導致的逃避學習,進而抗拒學習。「我做不到」的內在分心可以從哪裡找出問題呢?從「輸入」、「大腦理解」、與「輸出」三個環節著手。輸入出了問題,包括孩子聽不到,看不清楚,閱讀障礙,語言不通,導致資訊無法進入大腦,讓孩子覺得挫折,進而分心失去專注力。這些孩子如果能找出原因,那麼常常整個分心的困擾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步輸入過了關,但如果第二步讀進大腦,但理解力不足,也同樣令人感到沮喪挫折。若能藉由老師或家長的引導,弄清楚孩子的思緒在哪裡卡關,就有助於孩子的理解力。又或者只是因為孩子年齡還小,大腦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做太多抽象的思考,那麼再等個一年半載,很多事情就突然變簡單了。
第三步是輸出困難,比如說手指肌肉還不夠力氣,所以寫字寫不出來,或是個性內向害羞,說話無法正確表達大腦的意思,都可能讓孩子抗拒學習,但看起來卻像是分心不夠專注。
當然,外在分心與內在分心是可以同時存在,而且兩者也會相互影響。但不管怎麼說,能從孩子的角度來分析,幫他克服說不出口的障礙,絕對是家長與老師面對「孩子上課分心」問題的正確態度。
【愛家顧問團】Q&A
◎孩子老是說上課很無聊,怎麼面對這個狀況?
A:面對孩子在學校的這個學習的困境,家長要做什麼樣的調整,要怎麼跟老師溝通呢?先評估他的這些表現,有沒有造成他的生活學習,人際等等的困擾。如果考試他都可以完成,也許他的學習有比較多的需求,我們可以再加碼給他。又或者是,他是在教室裡面的表現出無聊、今天坐不住的狀況,他需要多一點時間, 允許他有一些活動量,建議家長先跟老師說「讓我的孩子上課前先跑一跑吧」,或是先跟老師說「給我的孩子難一點學習吧」,面對這兩者學習方向的不同,要回到一件事情,包括爸爸媽媽、老師所觀察到的狀況--都是針對孩子的需要,要去做一個嘗試的過程。
◎上課不專心的狀況,在哪些孩子身上,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A:我們很常聽到的亞斯伯格症(泛自閉症)跟資優生一樣,會有上課不專心的狀況,但是他們需求其實是不一樣,譬如說以亞斯伯格症的需求,也許是在社交人際或在適應情境的轉變;資優生的需求,也許是在他對於學問、知識的一個追求或者是其他領域的一個訓練。
資優生跟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上課不專心也是不一樣的,資優生的天馬行空胡思亂想,往往會想出東西來,但ADHD的天馬行空,通常是想不出東西的;另外,資優生表達是言之有物組織能力是非常有系統的,可以去回應你的問題,但是ADHD的表達,通常都是非常的跳躍,所以同樣抱怨無聊,資優生的無聊是內容好簡單所以好無聊,我們就可以給他符合他程度的課程,他就能夠開始專注;但是注意力有困難的孩子,也會抱怨無聊,可是真的給更難的,他就更慌張更難專注,而泛自閉症孩子的無聊,是選擇性的,「我對這方面有興趣,其他我可能就沒有興趣,通通都不要」,所以這是全是不一樣的。
◎台灣的大環境,似乎很崇尚也很希望自己孩子可以貼上資優標籤?
A:普遍家長好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想知道我們的孩子是不是特別聰明。某些小孩在小時候,別人會覺得他很笨,問什麼問題他常常是不回答的,因為他腦袋裡面有十個答案,會想說你到底在問什麼,我要答哪一個才是你滿意的呢?腦子轉啊轉,所以他就不講話了, 然後大家就覺得這小孩很奇怪,最後都沒有朋友......其實那些資優生,反而童年是很痛苦的,建議家長真的不要先把資優這個標籤幫小孩貼上去。
◎所謂真正的資優生?
A:通常在國內,要取得資優生的鑑定,一般都是小二升小三,會開始做資格的鑑定,小學一般都會包含的是一般智能的資優,國中以上有的就有學術性向,因為有的人資優是在藝術才能或領導創造或者其他等等,所以現在範圍也很廣了。
也許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的認知發展,他可能跟同年齡比較起來,他反應比較快,學習能力可能相對比較好,我們可以再注意再去觀察。提醒家長有個概念非常重要,資優是天生的,不是靠訓練來的,績優跟資優其實是不一樣,成績好不等同於資優生,資優生也不等同於成績就會好,聰明也不等同於資優生,這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
黃醫師表示,在建中有資優班,很明顯在班上你看一看就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訓練出來的,有些孩子會有所謂的假性資優,但事實上他其實是認真努力,可是真的到高中集中制的:比如說是數理資優班,遇到真正的數理資優的孩子,那個反差其實馬上就會表現出來。
◎關於在家教育?
A:會選擇在家教育,大部分家長還是因為孩子不適應體制內學習,當我們的孩子在體制內的學校,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最糟糕的選項就是繼續逼他,有些家長就思考,怎麼幫孩子照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建構一個適合孩子的學習環境。金錢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家長的時間跟心力,時間是關鍵,因為很多教學工具都是免費的,而且可以跟學校要,像是學校的教師手冊,老師可能有、很多出版社都會送,我們都可以用,而且非常實用,其實坦白說,大家夫妻要有共識,一個人一直說我要在家教育,另外一個說不要,就沒辦法。
爸爸絕對不能只有精神跟財務上的支持,必須要整個人一起參與。基本上在家教育有三個步驟,第一個申請審議, 就是家長寫教學計劃書,申請一年或一學年的學習進度,還有學習領域、教材使用、評量方式,包括你的師資,都要列出來,然後學習中間會派人到家裡去訪視,看看你家是可不可以接受這樣的方式,還有審查學習的環境。
然後年底會有成果發表 ,也就是評量的概念,要把孩子的學習記錄檔案做出來,例如你的數學這一年是這樣學的、作文有參加比賽、還上國語日報......等,整體學習是走專案式的概念,其實現在家長都是大學生或碩博士畢業,加上我們現在有這麼多免費的影音平台,是可執行的,而且教養不是媽媽的事,是夫妻的事,所以鼓勵爸爸,不管要不要在家教育都要花更多時間跟孩子相處。
◎在家教育的案例分享?
A:黃老師的大女兒今年大四,十二年國教都是在家教育,她也是第一屆的高中自學,她高三畢業的時候,直接考學測申請大學,兩鐵共構順暢接起來, 她自己也覺得無縫接軌很滿意,就透過這個過程,讓她的學習動機一直維持。一般台灣的孩子考上大學是目標,學會專業能力不是目標,會認為「我考上大學了,總算學習的任務完成」。
但是這孩子不一樣 ,十二年在家教育沒去過學校,終於去上學,她好興奮,結果她發現同學跟她想法差異很大。值得提醒家長,二十一世紀的孩子,一定要培養自學能力跟自學的胃口,因為社會變化太快,大學畢業之後三年、五年,很多學過的東西都不能用,必須要持續的學習;其次,第二個是我們的親子關係,大一的時候她三天兩頭從學校回家來說,爸媽趕快來 、我有祕密告訴你們......,在台灣大一的女生,會告訴爸爸媽媽祕密,這是少數。我們走在家教育,一開始是因為我女兒早產身體不好,當初覺得很辛苦,但越走越覺得品嘗到其中的甘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