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新知分享 (8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想一想: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如果一個不小心,推了人或搶了人,人家馬上給他一巴掌?

#被欺負,父母該教孩子更有效的三步驟

一、嚇阻
二、在家教育-兒童危機處理學習卡:有些孩子被欺負、被打,就愣在原地哭,不知該如何是好。兩歲半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有語言表達能力,與其教孩子動手,不如教孩子動口,學會勇敢表達出來,讓周圍的大人聽到後出面處理;比起教孩子打回去,搞得兩敗俱傷,我認為教孩子「自我保護」更重要。
三、機會教育
 
#不讓孩子被欺負,父母該提早培養的能力
一、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要能察覺別人在欺負他而不是在玩
二、培養孩子大聲表達的能力:減少不敢回應的敏感行為
三、培養孩子知道該「怎麼辦」的問題解決力:訓練下一步的對策
四、培養同理心能力:學會察顔觀色提早逃離危險
五、培養大腦感統力:調整鈍感,不後知後覺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OzzBaV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二寶他們很容易被大人貼上愛計較的標籤,尤其是老大,但他們真的是愛計較嗎?不,是因為他們心裡常感受到這些委屈:

雖然,很多大寶可能也都知道為何大人會這樣,但當下那份落差,心理就是很不舒服,情緒就這樣被壓抑著,一但稍微被責罵,所有的情緒可能就一股腦宣洩出來,就會令大人覺得大寶退化,情緒控制力差。

減少老大退化行為,要做對這些事

解鈴還需繫鈴人,要減少大寶的情緒行為問題,其實不難: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1/02/25/99880/2/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齡前幼兒尚未受到太多框架限制,創作能量最為豐富,亦是美感啟蒙的重要時期,務必給予他們充裕的時間與機會去探索嘗試,從生活周遭的小事物,一點一滴累積對美的感受。

  「每個孩子天生就是探索者、創造者、欣賞者,擁有美的潛能,」台北市立大安幼兒園園長張育慈說。

    學齡前美感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孩子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等三種能力。張育慈觀察,目前台灣著墨最多的是創作力,最缺乏的是對美的回應與賞析能力,「美或不美其實是大人給的框架,造成孩子年紀愈大愈不敢創作,自認看不懂、聽不懂,就放棄對美的感受。」

   充分的探索和覺察,是啟發創造力的前提。幼兒園的學習區(以前稱為角落)有豐富的素材和工具,提供友善的環境讓孩子盡情探索。

 「美的表現有很多種,可以是口語表達、肢體語言或是圖像,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探索、多元表現的機會,就能讓他看到各種美的可能。」張育慈說。

    幼兒園時期重視孩子多元感官的開發,讓孩子多體驗。豐富多彩的環境素材,為孩子帶來很好的刺激和啟發。

就算「危險」,也要孩子自己做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6054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無所事事:孩子可能東摸一下、西摸一下,但都沒有真正在玩,好像沒有目標。

(B)獨自遊戲:單獨一個人玩 ,且與附近其他孩子所玩的玩具或遊戲種類不同 ,只顧著自己活動,不管別人在玩什麼。

(C)旁觀遊戲:就是在旁邊看別人玩,沒有參與。

(D)平行遊戲:看起來是一起在玩同性質的玩具或遊戲,但事實上兩人是各玩各的,沒有太多交集。

(E)聯合遊戲:孩子跟同儕一起玩,彼此有互動,聊天的內容和活動本身相關,例如互相借玩具,但遊戲過程中沒有分工或合作,孩子大多照自己的意思玩遊戲,儘管沒有共同的主題,但卻會互相影響。

(F)合作遊戲:孩子們是有規劃地進行團體遊戲,每個人的角色明確,會彼此分工合作。

團體中不同類型的孩子,代表甚麼意義,在教養上需要特別注意些甚麼呢?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學習區角」?你知道好的「學習區角」,可以讓孩子更有意願去自主探索學習,孩子也能更有效率的開發自己的興趣,吸收新的知識,而不再只是依賴老師上課「填鴨」教學。

           學習區角的最大的好處,是能利用空間和物品,達到引導幼兒建立認知、增強各種能力的目的,他們學得開心,老師也更有成就感,透過遊戲中來學習才是真正高效率的過程。
      至於學習區角,比大家想像的更細緻,可分為「基本區」、「特別區」及「戶外區」。
      在【基本區】內又可分為像是扮演區、積木區、組合建構區、美勞區、語文區、數學區。
       「特別區」則可以設計如有科學區、生活自理區、烹飪區、鬆散材料區、木工區、童玩區、音樂律動、室內沙土區、環境觀察區。
       「戶外區」則可以設計有飼養、種植、玩沙、玩水、大肌肉遊戲區。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的孩子會送東西給別的小朋友討好人家嗎?會因為好朋友和別人玩而傷心嗎?孩子年齡不同會有不同的交友特性……

 
不同的年齡與生活經驗,都會影響一個人對朋友的定義。對幼兒來說,朋友可能是「會一起玩的人」、「互相知道名字」及「不會搶對方的東西」。
 
由於年齡的特性及個別差異,幼兒在和友伴互動的過程中,「經驗」成為最好的老師,透過類似的經驗,幼兒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如何解決問題(特別是友伴關係問題),學習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而在這樣的歷程中,爸媽所能給予最大的幫助就是︰瞭解、支持與示範,提供技巧的指導,例如︰主動和人打招呼、樂於借東西給別人、擅長某種遊戲、熟悉同儕間的語言或動作,這麼一來就能幫助孩子找到「同一國」的人。

不同年齡孩子結交朋友時的特性
  年齡    友伴關係特性
三歲 ● 社會行為還不很成熟,但喜歡朋友。
● 開始注意別人的感受與看法。
● 除了特別要好的同伴外,通常隨著遊戲更換朋友。
四歲 ● 喜歡「朋友」這個字眼,常掛在口頭上。
● 對同學有認同感,喜歡帶東西與朋友分享。
● 樂於玩合作性遊戲,懂得邀朋友玩。
● 開始有領袖人物出現,也會形成較持續的友誼。
五歲 ● 與同齡孩子相處愉快,較易服從大孩子的話。
● 喜歡討好別人,獲得肯定。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1104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能溫和堅定,誰想要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發展。
重要發展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父母可以怎麼做?
1.抒解他的情緒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
重要發展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怎麼做?
1. 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
2. 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
3.引導他達成目標
重要發展三:變得更為倚賴
重要發展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重要發展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用「體諒」取代「耐心」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31979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孩子是說真話還是說謊,當爸媽的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但很多時候,爸媽都已經清楚地明示孩子要說實話了,為何孩子還是會選擇說謊呢?孩子明明就知道不可以說謊,說謊會被罰,還是決定不說真話,到底心裡在想什麼?

孩子對於說謊的定義和大人是不一樣的,4歲前的孩子不太能區分謊言和真實,他們也不會故意欺騙,雖然他們說話可能會誇大,但裡面有真實的部分,所以對他們而言不是騙人。而四歲後的孩子對於錯誤的話,是不會考量說者的意圖,一律視為謊話、欺騙,大約要到8歲過後,比較能區分出是欺騙還是無意的,在道德上,這時候都會覺得說謊是不對的事。

不同年紀的孩子,不說真話的原因可能不盡相同,一開始比較因為避免懲罰,不想要陷入麻煩,後來會考量自己的利益而說謊,接著會為了自尊與面子說謊,最後會為了顧慮他人感受而說謊。孩子不說真話的原因,大約包括有:

1.想要遮掩錯誤:因為做錯會被懲罰。

2.怕被認為是壞小孩:這也是為何孩子明知不能說謊還說謊的原因,因為承認說謊豈不是更壞。

3.逃避不想去做的事:例如不想要去刷牙,所以謊騙自己已經刷過牙了。

4.想讓自己能去做某事:例如練完琴才能去看電視,結果才練個幾首就說自己全部練完了。

5.想讓對方刮目相看:例如明明就不會下棋,同學在討論下棋時,就偏要跟同學說在家下棋都可以贏爸爸。

6.不想讓對方不開心:例如明明沒有很好吃,也要說媽媽煮的超級好吃,只是因為現在太飽吃不下……。

7.不想讓對方失望:例如在學校明明被罵很慘,回家也要跟媽媽說今天在學校表現很好,老師還誇獎自己。

8.已經太習慣說謊:過去已經有很多說謊的經驗,例如常常從學校拿東西回來都說是老師或同學給的,其實是自己拿的,由於之前都成功,因此就會更常說謊,覺得有用。

9.覺得這樣很有趣:這是故意欺騙,覺得對方的反應會很有趣、好玩,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中放羊孩子的心態。

10.想要保留隱私權:通常大一點的孩子才會這樣,例如明明在學校有交友方面的困擾,回到家,大人問起,還是要說沒甚麼事,都很好……。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1/03/04/100031/2/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多少有些令爸媽頭痛的壞習慣,一再提醒或一再教導都無效時,難免會惹得爸媽一肚子火,明明孩子就不笨,怎麼這些小習慣就是改不過來呢!這是因為沒有用對方法。

心理學中的行為改變技術,相當強調分析行為的前因後果,而行為之後的結果,常是影響這個行為會不會再次產生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想要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後果,會比懲罰(與行為本身的關聯較小)來的有效。

8個孩子常見的壞習慣,該這樣教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1/03/03/100017/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下來即將進入寒假與春節,各式旅遊或親子活動如火如荼展開,如何教孩子做好防疫好習慣,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呢?

最新版小孩秋冬防疫9招,家長一定要看:

1.出門記得戴口罩
出入人多密集地方、搭乘大眾運輸,最好就把口罩戴上保護自己!

2.回家衣服要換掉
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身上的衣物也可能是沾染病毒的媒介,建議從外面回到家中,一進門就先換下外衣、丟入洗衣機,直接換上乾淨的居家衣服。

3.摸完把手洗肥皂
預防疾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肥皂把手洗乾淨!尤其摸完門把、樓梯扶手、電梯按鈕,或從外面回到家中等等,都應該要教孩子養成洗手習慣。

4.仔細洗手超過20秒
有科學實證,在流動的水下洗手15~30秒,才能洗掉手上大多數的病菌。記得請孩子搭配「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洗手方式喔~

5.咳嗽摀嘴有禮貌
除了要記得摀著,還要注意摀嘴的方式,要用手肘而不是手掌或手背。

6.不用手去摸眼鼻
新冠病毒會透過黏膜侵入人體,所以教小孩養成不用手去觸摸眼睛、鼻子、嘴巴的好習慣,預防感染風險喔!

7.自備餐具最安心
帶孩子到餐廳吃飯,少用店家提供的碗筷,怕其他客人的手不乾淨,觸碰了其他碗筷而遭受汙染,外出自備餐具才是最佳自保方式。

8.公眾場合先少去
於流感流行期間,家長應儘量避免帶小孩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減少病毒感染機會。

9.身體不適不出門
如果小朋友有一點點感冒、過敏等不適症狀,或發現體溫超過37.5度,建議在家好好休息,生病時免疫效能降低,這樣的舉動不僅保護他人也保護自己。

原文出處: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1/01/12/98322/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幹嘛故意弄我!」、「老師他故意撞我!」遇過這樣的孩子嗎?常常都覺得對方是故意弄他、笑他,可是對方根本沒那個意思,或根本是個意外,但孩子就是很容易被碰到就發脾氣,控訴對方是「故意的」,這樣的孩子該怎麼引導呢?

這類孩子問題出在於「敵意歸因錯誤」(hostile attribution bias),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沒搞清楚同儕的行為意圖前,會傾向認定「他一定是故意的」來解釋對方的失誤行為。例如同學在排隊時,不小心碰撞到前面的孩子,但如果這個孩子本身就敵意歸因錯誤的狀況,就會直接認定同學是故意撞他的。有敵意歸因錯誤的孩子,還可能在輸的時候,看到別人笑,就認定對方是在嘲笑他,諸如這些狀況,就很容易產生人際社交的衝突。

敵意歸因錯誤的孩子,長久下來,還很容易出現一些問題行為,例如對立、反抗、甚至動手攻擊,因此在幼兒園時期,孩子正在發展同理心與心智解讀時期,就積極引導孩子是很重要的,可以透過下面四個方法:

1. 教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

2. 教孩子練習想一下再說

3. 教孩子觀察對方的反應

4. 教孩子讀懂別人的想法

孩子間的許多人際衝突,多來自於「意圖解讀錯誤」,總是解讀錯誤的孩子,也容易受到排擠,因此及早教導孩子正確解讀意圖,就能減少衝突,也能增進孩子的人際社交發展,避免孩子產生反社會的行為問題。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1/01/05/98099/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同難搞行為要有不同方法引導,一起來看看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一回家就是看電視,有手機抓寶才能吸引孩子出門!」有媽媽在抱怨現在的孩子實在很宅。

       在這個3C的滑時代,大人、孩子都變得很『宅』。如果你也是不愛動的爸媽,請你要帶著孩子動起來,因為你必須知道『運動影響的不只是身體,而是大腦細胞』,特別是成長中的大腦!
         當你在擔心孩子專注力無法持續、寫作業與學習時老是無法認真的當下,請先想想你和孩子的運動量夠不夠
       孩子從小上下課開車接送、少走樓梯都搭電梯、生活由長輩或傭人無微不至的照料,平時更長時間在室內看手機與電視。如此的生活,孩子從不缺視覺聽覺聲光刺激,但在大小動作、體能、自理能力上相對非常的弱,長期下甚至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學習力,家長你不得不重視!
        腳踏車是結合視覺-動作覺、平衡能力的運動,對學齡前的孩子是很好的感覺統合活動。
        攀爬型遊戲是個肢體動作協調、肌肉力量訓練的好活動,能滿足活潑好動的學齡前孩子滿滿精力,更能讓大孩子有穩定的肢體力量維持坐姿上課、寫字與體能活動歐~攀爬架從小公園、國小到社區運動中心處處都可以見到,種類從塑膠、木頭、金屬到繩索都有。學齡前的孩子肢體力量協調差、意外也多,適合塑膠、木頭等材質較為安全且穩固。
       球是適合各年齡程孩子的最佳運動。它需要運用大量的視覺動作整合,隨時需要判斷球的速度、路徑、方向與接球力量更是種專注力與技巧的訓練,如果加入競賽更是有人際社交的功能,也絕對是親子加溫的好遊戲。學齡前孩童以軟質偏大的球較為安全又適合,不管是踢球、丟接傳球都好。
       運動的選擇其實還有很多,可以依孩子的年齡與興趣來考量,當然能讓孩子覺得好玩最重要,這樣才能持續成為生活一部分。建議一周至少有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能讓孩子流汗且稍微喘的狀態效果是最好歐~快繫上鞋帶,帶著孩子的大腦贏在運動上吧!
 
原文出處: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大人在生氣都還不知道,甚至嘻皮笑臉:在生活中常帶著孩子觀察他人的情緒,多跟孩子討論每個情境中的人物情緒,提醒孩子,不要急著說話,觀察一下四周同學或對方,就比較能減少狀況外的情形發生。
2. 別人都已經表現出不喜歡了,還在繼續弄:這類的孩子通常感統比較鈍,他人反應較大時可能才會察覺,需要加強感覺統合以及心智解讀能力。共讀情緒繪本,隨時引導思考故事人物的感受、想法與信念。
3. 做事情都沒在管別人,考慮別人感受的:這類的孩子很做自己,習慣只想到自己喜不喜歡,想不想要,沒有特別在意他人會怎麼想他。需要加強同理能力,常常提醒孩子站在他人立場思考,而家長也要時常將自己的感受說出,而不是只告訴孩子這樣不行、那樣不可以。
4. 團體活動大家都參與,只有孩子還在做自己:這類的孩子需要加強訓練共同注意力與團體目標,大家的目標是一起完成某個任務,讓孩子學習觀察團體,跟著團體做一樣的事情。
5. 自以為很好笑,但在別人眼中卻是很白目:這類孩子要教他省察的能力,請孩子回想一下,當初他做出幽默行為或言語,是希望得到他人什麼樣的反應,結果對方就真的是這樣反應嗎?不同之處在哪裡,那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如果重來一次,可以怎麼做,帶著孩子多練習這樣的思考模式。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玲在家是個很活潑、很愛表現的小孩,但,只要到陌生環境,小玲就像當機了一樣,變得很黏媽媽又安靜,家人認為是小玲太少出門了,因此媽媽排了幾個幼兒團體課,增加小玲的社會經驗。但沒想到幾堂課下來,上課時,小玲還是緊黏大人,活動時,小朋友都玩得很開心,但小玲就只是在旁邊觀察,且有時莫名地大哭,常令大人摸不著頭緒。最近,小玲甚至會抗拒出門,到人多的地方就很緊張,令爸媽相當擔心。透過諮詢、觀察與遊戲評估,我們發現,小玲具有高敏感的特質,因此才會有上述的行為表現出現。

       他們的神經系統對於環境刺激很容易察覺並做出反應,因此會有下列的表現:

1.一點小事就反應很大

2.到新環境就好黏人,常有環境適應問題

3.有陌生人在就無法表現

4.一下子被要求很多事容易有情緒

5.感到事情很多就會產生情緒

6.不喜歡生活事物被改變

7.怕髒,手髒了就要洗、衣服濕了就要換

8.常抱怨衣服刺人、標籤或襪子縫線不舒服

9.在比較吵雜的環境中容易焦躁有情緒

10.別人看他,他就會覺得緊張不安

11.對於味覺、嗅覺或聽覺很敏銳

12.很容易查覺到環境中的細微變化

13.容易受到驚嚇

14.有事就先哭

15.很容易因為別人的情緒而影響自己的情緒

深入閱讀請點原文連結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0/09/01/%e5%ad%a9%e5%ad%90%e4%b8%8d%e6%98%af%e9%9b%a3%e6%90%9e%ef%bc%8c%e8%80%8c%e6%98%af%e9%ab%98%e6%95%8f%e6%84%9f%ef%bc%8c%e7%88%b8%e5%aa%bd%e4%bd%a0%e7%9f%a5%e9%81%93%e5%97%8e%ef%bc%9f/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很常看到,很多小小孩話還講不太好,結果旁邊的大人為了要叫他講話,一堆錯誤的互動,把孩子弄的很生氣,反而更不講:

1、一直叫小小孩叫人》孩子因為陌生,不知道怎麼互動,怎麼會跟你講話!

2、一直弄小孩當有趣》孩子會更防禦、更敏感,怎麼可能跟你講話

3、一直叫小孩講清楚》太小就糾正構音,孩子一時也矯正不來,就會不理你

4、取笑臭奶呆》如果小孩感覺到大人在笑他,他會更生氣

跟小小孩互動,教小小講話,要自然互動,不要刻意,孩子的語言發展才會好,快看看這篇~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0/05/10/%e5%ad%a9%e5%ad%90%e5%ad%b8%e8%ac%9b%e8%a9%b1%ef%bc%8c%e5%a4%a7%e4%ba%ba%e6%9c%89%e4%ba%94%e4%bb%b6%e4%ba%8b%e8%a6%81%e6%b3%a8%e6%84%8f/

早期療育很重要,當這些情況發生時就需要評估

如果以上方法皆試過,並持續一段時間,都無法改善孩子講話不流利的問題;對於說話嚴重不流暢,有口吃問題的孩子,當然是療育效果較佳。

1.口吃現象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

2.口吃且伴隨有身體或臉部的動作。

3.感覺說話變得很吃力困難。

4.開始逃避需要說話情境。

5.說話時音調越來越高(因為張力增加),孩子都超過五歲了還一直有口吃問題

若爸爸媽媽發現孩子有上列情況時,就建議及早至復健科讓語言治療師評估了!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學後,各地方的防疫措施,進門口量體溫、戴口罩等,都是為了保護大家的健康安全,以下是在學校爸爸媽媽可以給幫助孩子一起保護自己的辦法唷~
1. 「口罩上要寫名字」:
小孩不可能一直戴著口罩,拿下口罩後,萬一沒收好跟同學的混在一起,就搞不清楚哪個口罩是誰的了,還會有戴錯的風險,因此務必叮嚀孩子在口罩上寫名子。
 
2. 「拿下口罩要收好」:
現在口罩何其珍貴,儘管生病的孩子不會上學,但台灣過敏兒多,空品又常不好,還是有不少機會是需要戴口罩的,因此要教會孩子收口罩,才能重複使用。
 
3. 「進教室前要洗手」:
這是最簡單好記的要求,當然最好的狀況下是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吃飯前」、「如廁後」、「擤鼻涕咳嗽後」、「玩耍後」都一定要記得洗手,還有要記得勤剪指甲。
 
4. 「洗手要用肥皂」:
要請孩子記得「濕搓沖捧擦」,在流動的水下洗20秒,並且多練習「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洗手方式。
 
5. 「咳嗽噴嚏要摀著」:
除了要記得摀著,還要注意摀嘴的方式,要用手肘而不是手掌或手背。
 
6. 「不舒服要跟老師說」:
孩子生病不舒服未必都是在出門前就有症狀,因此要提醒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要有不舒服,都應該要立刻跟老師說,生病時免疫效能降低,因此這樣的舉動不僅保護他人也保護自己。
 
7. 「不要一起分食物吃」:
不論是在安親班或學校,要避免孩子間有共吃零食,或便當交換菜色的情形發生,。
 
8. 「不要跟別人借文具」:
有些孩子會在思考的時候把筆放嘴巴,或者挖挖鼻孔、手放嘴巴後就去使用文具,因此這段期間,建議家長留意孩子的鉛筆盒文具是否充足,減少孩子借文具的機會。
 
9. 「不要靠近咳嗽的人」:
其實現在生病的孩子應該不會上學,比較擔心的反而是因公務進出學校的外人,或者是上學放學途中的路人,因此務必提醒孩子,當身邊有人有咳嗽感冒症狀時,務必遠離。

200224-01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0/02/24/%E9%96%8B%E5%AD%B8%E5%89%8D%EF%BC%8C%E4%B8%80%E5%AE%9A%E8%A6%81%E6%95%99%E6%9C%83%E5%AD%A9%E5%AD%90%E7%9A%84%E9%98%B2%E7%96%AB%E4%B9%9D%E4%BB%B6%E4%BA%8B/?fbclid=IwAR1V83EvmxoWwNk1HIgPJGnYYcUR7gJnMFJvZI4mPjQktlt9cihA2yZYeY8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寶貝們分享防疫繪本,讓大家一起當厲害的防疫小尖兵唷~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223204021041224&type=3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玩具?新衣服?新電玩遊戲?購物?多數父母都致力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物質生活,但這麼做,是否真能讓孩子快樂?

英國研究發現:令孩子最快樂的事其實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戶外玩耍。

研究發現,現代父母和小孩最常一起做的事就是購物。整個社會慢慢把快樂與成功及成功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劃上等號,甚至沒發現其實孩子和自己的朋友、家人聊天或玩耍時就很快樂了。

BBC的研究發現,有無同伴也是孩子是否快樂的關鍵。孩子獨處時,傾向把清醒的時間都花在玩電動上;但當孩子有伴時,會傾向到戶外去玩,而且會不斷開懷大笑。

深入閱讀(文章出處連結) 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2dragonbaby/article1-41.aspx

文章標籤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說,懂孩子的心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有時候不懂孩子的心理,父母會產生不正確的教養行為,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心理學研究發現,用什麼東西跟孩子交換條件,其實是在暗示孩子,更喜歡那個東西,而總是用這種教養的方法,會讓孩子最後淪陷,沉迷於你的賄賂物,孩子原本可能沒有這麼愛,卻是因為家長的做法「放大」了它。

有幾件事情,你一定要注意:

一、在某些情況,不該給孩子「有選擇」的權利

大人要判斷如果這是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情,就不該輕易妥協,也不要給予獎勵,讓孩子覺得這是「本份」,而不是「可選擇」要做、不做的事。

二、要談條件,不如畫底線

在教養的時候,爸媽務必要建立一套與孩子的規矩,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方向,什麼是對的、錯的,能做、不能做的,讓他們要學著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

三、可以給孩子彈性,但切記「決定權」還是在爸媽

孩子一定會有做不到、忘記的時候,這時候也要有適當的處罰及「放手」,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不要急著幫他們解決問題或善後,給孩子有機會學到教訓,就會在挫折中成長。

也要記得,制定規矩的是大人,決定權還是在爸媽,千萬不要孩子的示弱或堅持,而有心軟或妥協的空間,促使孩子修正成良好的習慣及正確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深入閱讀連結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19/10/09/%e5%b8%b8%e7%94%a8%e4%bb%80%e9%ba%bc%e6%9d%b1%e8%a5%bf%e4%ba%a4%e6%8f%9b%e6%a2%9d%e4%bb%b6%ef%bc%8c%e6%9c%83%e8%ae%93%e5%ad%a9%e5%ad%90%e5%b0%8d%e5%ae%83%e7%84%a1%e6%b3%95%e8%87%aa%e6%8b%94-2/

 

100801.jpg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