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如果一個不小心,推了人或搶了人,人家馬上給他一巴掌?
#被欺負,父母該教孩子更有效的三步驟
想一想: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如果一個不小心,推了人或搶了人,人家馬上給他一巴掌?
#被欺負,父母該教孩子更有效的三步驟
大寶、二寶他們很容易被大人貼上愛計較的標籤,尤其是老大,但他們真的是愛計較嗎?不,是因為他們心裡常感受到這些委屈:
雖然,很多大寶可能也都知道為何大人會這樣,但當下那份落差,心理就是很不舒服,情緒就這樣被壓抑著,一但稍微被責罵,所有的情緒可能就一股腦宣洩出來,就會令大人覺得大寶退化,情緒控制力差。
解鈴還需繫鈴人,要減少大寶的情緒行為問題,其實不難: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1/02/25/99880/2/
學齡前幼兒尚未受到太多框架限制,創作能量最為豐富,亦是美感啟蒙的重要時期,務必給予他們充裕的時間與機會去探索嘗試,從生活周遭的小事物,一點一滴累積對美的感受。
「每個孩子天生就是探索者、創造者、欣賞者,擁有美的潛能,」台北市立大安幼兒園園長張育慈說。
學齡前美感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孩子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等三種能力。張育慈觀察,目前台灣著墨最多的是創作力,最缺乏的是對美的回應與賞析能力,「美或不美其實是大人給的框架,造成孩子年紀愈大愈不敢創作,自認看不懂、聽不懂,就放棄對美的感受。」
充分的探索和覺察,是啟發創造力的前提。幼兒園的學習區(以前稱為角落)有豐富的素材和工具,提供友善的環境讓孩子盡情探索。
「美的表現有很多種,可以是口語表達、肢體語言或是圖像,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探索、多元表現的機會,就能讓他看到各種美的可能。」張育慈說。
幼兒園時期重視孩子多元感官的開發,讓孩子多體驗。豐富多彩的環境素材,為孩子帶來很好的刺激和啟發。
就算「危險」,也要孩子自己做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6054
(A)無所事事:孩子可能東摸一下、西摸一下,但都沒有真正在玩,好像沒有目標。
(B)獨自遊戲:單獨一個人玩 ,且與附近其他孩子所玩的玩具或遊戲種類不同 ,只顧著自己活動,不管別人在玩什麼。
(C)旁觀遊戲:就是在旁邊看別人玩,沒有參與。
(D)平行遊戲:看起來是一起在玩同性質的玩具或遊戲,但事實上兩人是各玩各的,沒有太多交集。
(E)聯合遊戲:孩子跟同儕一起玩,彼此有互動,聊天的內容和活動本身相關,例如互相借玩具,但遊戲過程中沒有分工或合作,孩子大多照自己的意思玩遊戲,儘管沒有共同的主題,但卻會互相影響。
(F)合作遊戲:孩子們是有規劃地進行團體遊戲,每個人的角色明確,會彼此分工合作。
什麼是「學習區角」?你知道好的「學習區角」,可以讓孩子更有意願去自主探索學習,孩子也能更有效率的開發自己的興趣,吸收新的知識,而不再只是依賴老師上課「填鴨」教學。
年齡 | 友伴關係特性 |
三歲 | ● 社會行為還不很成熟,但喜歡朋友。 ● 開始注意別人的感受與看法。 ● 除了特別要好的同伴外,通常隨著遊戲更換朋友。 |
四歲 | ● 喜歡「朋友」這個字眼,常掛在口頭上。 ● 對同學有認同感,喜歡帶東西與朋友分享。 ● 樂於玩合作性遊戲,懂得邀朋友玩。 ● 開始有領袖人物出現,也會形成較持續的友誼。 |
五歲 | ● 與同齡孩子相處愉快,較易服從大孩子的話。 ● 喜歡討好別人,獲得肯定。 |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1104
其實孩子是說真話還是說謊,當爸媽的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但很多時候,爸媽都已經清楚地明示孩子要說實話了,為何孩子還是會選擇說謊呢?孩子明明就知道不可以說謊,說謊會被罰,還是決定不說真話,到底心裡在想什麼?
孩子對於說謊的定義和大人是不一樣的,4歲前的孩子不太能區分謊言和真實,他們也不會故意欺騙,雖然他們說話可能會誇大,但裡面有真實的部分,所以對他們而言不是騙人。而四歲後的孩子對於錯誤的話,是不會考量說者的意圖,一律視為謊話、欺騙,大約要到8歲過後,比較能區分出是欺騙還是無意的,在道德上,這時候都會覺得說謊是不對的事。
不同年紀的孩子,不說真話的原因可能不盡相同,一開始比較因為避免懲罰,不想要陷入麻煩,後來會考量自己的利益而說謊,接著會為了自尊與面子說謊,最後會為了顧慮他人感受而說謊。孩子不說真話的原因,大約包括有:
1.想要遮掩錯誤:因為做錯會被懲罰。
2.怕被認為是壞小孩:這也是為何孩子明知不能說謊還說謊的原因,因為承認說謊豈不是更壞。
3.逃避不想去做的事:例如不想要去刷牙,所以謊騙自己已經刷過牙了。
4.想讓自己能去做某事:例如練完琴才能去看電視,結果才練個幾首就說自己全部練完了。
5.想讓對方刮目相看:例如明明就不會下棋,同學在討論下棋時,就偏要跟同學說在家下棋都可以贏爸爸。
6.不想讓對方不開心:例如明明沒有很好吃,也要說媽媽煮的超級好吃,只是因為現在太飽吃不下……。
7.不想讓對方失望:例如在學校明明被罵很慘,回家也要跟媽媽說今天在學校表現很好,老師還誇獎自己。
8.已經太習慣說謊:過去已經有很多說謊的經驗,例如常常從學校拿東西回來都說是老師或同學給的,其實是自己拿的,由於之前都成功,因此就會更常說謊,覺得有用。
9.覺得這樣很有趣:這是故意欺騙,覺得對方的反應會很有趣、好玩,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中放羊孩子的心態。
10.想要保留隱私權:通常大一點的孩子才會這樣,例如明明在學校有交友方面的困擾,回到家,大人問起,還是要說沒甚麼事,都很好……。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1/03/04/100031/2/
孩子多少有些令爸媽頭痛的壞習慣,一再提醒或一再教導都無效時,難免會惹得爸媽一肚子火,明明孩子就不笨,怎麼這些小習慣就是改不過來呢!這是因為沒有用對方法。
心理學中的行為改變技術,相當強調分析行為的前因後果,而行為之後的結果,常是影響這個行為會不會再次產生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想要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後果,會比懲罰(與行為本身的關聯較小)來的有效。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1/03/03/100017/
接下來即將進入寒假與春節,各式旅遊或親子活動如火如荼展開,如何教孩子做好防疫好習慣,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呢?
最新版小孩秋冬防疫9招,家長一定要看:
1.出門記得戴口罩
出入人多密集地方、搭乘大眾運輸,最好就把口罩戴上保護自己!
2.回家衣服要換掉
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身上的衣物也可能是沾染病毒的媒介,建議從外面回到家中,一進門就先換下外衣、丟入洗衣機,直接換上乾淨的居家衣服。
3.摸完把手洗肥皂
預防疾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肥皂把手洗乾淨!尤其摸完門把、樓梯扶手、電梯按鈕,或從外面回到家中等等,都應該要教孩子養成洗手習慣。
4.仔細洗手超過20秒
有科學實證,在流動的水下洗手15~30秒,才能洗掉手上大多數的病菌。記得請孩子搭配「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洗手方式喔~
5.咳嗽摀嘴有禮貌
除了要記得摀著,還要注意摀嘴的方式,要用手肘而不是手掌或手背。
6.不用手去摸眼鼻
新冠病毒會透過黏膜侵入人體,所以教小孩養成不用手去觸摸眼睛、鼻子、嘴巴的好習慣,預防感染風險喔!
7.自備餐具最安心
帶孩子到餐廳吃飯,少用店家提供的碗筷,怕其他客人的手不乾淨,觸碰了其他碗筷而遭受汙染,外出自備餐具才是最佳自保方式。
8.公眾場合先少去
於流感流行期間,家長應儘量避免帶小孩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減少病毒感染機會。
9.身體不適不出門
如果小朋友有一點點感冒、過敏等不適症狀,或發現體溫超過37.5度,建議在家好好休息,生病時免疫效能降低,這樣的舉動不僅保護他人也保護自己。
「你幹嘛故意弄我!」、「老師他故意撞我!」遇過這樣的孩子嗎?常常都覺得對方是故意弄他、笑他,可是對方根本沒那個意思,或根本是個意外,但孩子就是很容易被碰到就發脾氣,控訴對方是「故意的」,這樣的孩子該怎麼引導呢?
這類孩子問題出在於「敵意歸因錯誤」(hostile attribution bias),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沒搞清楚同儕的行為意圖前,會傾向認定「他一定是故意的」來解釋對方的失誤行為。例如同學在排隊時,不小心碰撞到前面的孩子,但如果這個孩子本身就敵意歸因錯誤的狀況,就會直接認定同學是故意撞他的。有敵意歸因錯誤的孩子,還可能在輸的時候,看到別人笑,就認定對方是在嘲笑他,諸如這些狀況,就很容易產生人際社交的衝突。
敵意歸因錯誤的孩子,長久下來,還很容易出現一些問題行為,例如對立、反抗、甚至動手攻擊,因此在幼兒園時期,孩子正在發展同理心與心智解讀時期,就積極引導孩子是很重要的,可以透過下面四個方法:
1. 教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
2. 教孩子練習想一下再說
3. 教孩子觀察對方的反應
4. 教孩子讀懂別人的想法
孩子間的許多人際衝突,多來自於「意圖解讀錯誤」,總是解讀錯誤的孩子,也容易受到排擠,因此及早教導孩子正確解讀意圖,就能減少衝突,也能增進孩子的人際社交發展,避免孩子產生反社會的行為問題。
深入閱讀(原文出處):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21/01/05/98099/
「孩子一回家就是看電視,有手機抓寶才能吸引孩子出門!」有媽媽在抱怨現在的孩子實在很宅。
小玲在家是個很活潑、很愛表現的小孩,但,只要到陌生環境,小玲就像當機了一樣,變得很黏媽媽又安靜,家人認為是小玲太少出門了,因此媽媽排了幾個幼兒團體課,增加小玲的社會經驗。但沒想到幾堂課下來,上課時,小玲還是緊黏大人,活動時,小朋友都玩得很開心,但小玲就只是在旁邊觀察,且有時莫名地大哭,常令大人摸不著頭緒。最近,小玲甚至會抗拒出門,到人多的地方就很緊張,令爸媽相當擔心。透過諮詢、觀察與遊戲評估,我們發現,小玲具有高敏感的特質,因此才會有上述的行為表現出現。
他們的神經系統對於環境刺激很容易察覺並做出反應,因此會有下列的表現:
1.一點小事就反應很大
2.到新環境就好黏人,常有環境適應問題
3.有陌生人在就無法表現
4.一下子被要求很多事容易有情緒
5.感到事情很多就會產生情緒
6.不喜歡生活事物被改變
7.怕髒,手髒了就要洗、衣服濕了就要換
8.常抱怨衣服刺人、標籤或襪子縫線不舒服
9.在比較吵雜的環境中容易焦躁有情緒
10.別人看他,他就會覺得緊張不安
11.對於味覺、嗅覺或聽覺很敏銳
12.很容易查覺到環境中的細微變化
13.容易受到驚嚇
14.有事就先哭
15.很容易因為別人的情緒而影響自己的情緒
我很常看到,很多小小孩話還講不太好,結果旁邊的大人為了要叫他講話,一堆錯誤的互動,把孩子弄的很生氣,反而更不講:
1、一直叫小小孩叫人》孩子因為陌生,不知道怎麼互動,怎麼會跟你講話!
2、一直弄小孩當有趣》孩子會更防禦、更敏感,怎麼可能跟你講話
3、一直叫小孩講清楚》太小就糾正構音,孩子一時也矯正不來,就會不理你
4、取笑臭奶呆》如果小孩感覺到大人在笑他,他會更生氣
跟小小孩互動,教小小講話,要自然互動,不要刻意,孩子的語言發展才會好,快看看這篇~
如果以上方法皆試過,並持續一段時間,都無法改善孩子講話不流利的問題;對於說話嚴重不流暢,有口吃問題的孩子,當然是療育效果較佳。
1.口吃現象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
2.口吃且伴隨有身體或臉部的動作。
3.感覺說話變得很吃力困難。
4.開始逃避需要說話情境。
5.說話時音調越來越高(因為張力增加),孩子都超過五歲了還一直有口吃問題
若爸爸媽媽發現孩子有上列情況時,就建議及早至復健科讓語言治療師評估了!
與寶貝們分享防疫繪本,讓大家一起當厲害的防疫小尖兵唷~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223204021041224&type=3
新玩具?新衣服?新電玩遊戲?購物?多數父母都致力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物質生活,但這麼做,是否真能讓孩子快樂?
英國研究發現:令孩子最快樂的事其實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戶外玩耍。
研究發現,現代父母和小孩最常一起做的事就是購物。整個社會慢慢把快樂與成功及成功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劃上等號,甚至沒發現其實孩子和自己的朋友、家人聊天或玩耍時就很快樂了。
BBC的研究發現,有無同伴也是孩子是否快樂的關鍵。孩子獨處時,傾向把清醒的時間都花在玩電動上;但當孩子有伴時,會傾向到戶外去玩,而且會不斷開懷大笑。
深入閱讀(文章出處連結) 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2dragonbaby/article1-41.aspx
我常說,懂孩子的心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有時候不懂孩子的心理,父母會產生不正確的教養行為,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心理學研究發現,用什麼東西跟孩子交換條件,其實是在暗示孩子,更喜歡那個東西,而總是用這種教養的方法,會讓孩子最後淪陷,沉迷於你的賄賂物,孩子原本可能沒有這麼愛,卻是因為家長的做法「放大」了它。
有幾件事情,你一定要注意:
大人要判斷如果這是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情,就不該輕易妥協,也不要給予獎勵,讓孩子覺得這是「本份」,而不是「可選擇」要做、不做的事。
在教養的時候,爸媽務必要建立一套與孩子的規矩,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方向,什麼是對的、錯的,能做、不能做的,讓他們要學著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
孩子一定會有做不到、忘記的時候,這時候也要有適當的處罰及「放手」,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不要急著幫他們解決問題或善後,給孩子有機會學到教訓,就會在挫折中成長。
也要記得,制定規矩的是大人,決定權還是在爸媽,千萬不要孩子的示弱或堅持,而有心軟或妥協的空間,促使孩子修正成良好的習慣及正確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