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尚年幼時,就適時消除他們的恐懼與疑慮,就可以養出高社交智商、高學業表現的孩
子,更能避免他們成為焦慮的大人。但實際要怎麼做?
爸媽們都想養出有韌性、有自信和高社交智商的孩子。專注青少年發展的心理學家發現,很重要
的是,父母在孩子尚年幼時,就消除他們的恐懼與疑慮。
不論是孩子或青少年,在成長階段的某些時刻,都需要一股堅定的聲音告訴他「你會有這樣的想
法和感受很正常」。事實上,心理學家認為,情緒肯定(Emotional Validation)是最有力量的
教養工具,意味認可、確認一個人的感受和意見是合理的、值得一聽的。
然而,心理學家寇恩-山德勒(Roni Cohen-Sandler)博士說,最有力的教養工具,經常被忽略。
肯定孩子的情緒,不一定代表要寬恕或同意孩子的行為。更關鍵的是,表達你聆聽、理解並接受
他們。這可以幫助並教會他們,有效地標示自己的情緒,更能體會社會、環境氛圍,進而增進情
緒智商(EQ)。
寇恩-山德勒說,成功養出有韌性、高社交智商孩子的父母,會在孩子的艱難時刻,傳達以下五
種訊息:
一、將孩子的經驗正常化
友誼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許多重要的人生技能,包含與人共處、解決衝突。但,沒有一段友誼是完
美的。
提醒孩子,任何一段友誼都可能經歷顛簸。認識很久的老朋友,難免可能在某個時刻讓彼此失望
、惹惱對方,或是時不時的搞砸一些事。
如果覺得孩子稍稍聽得懂你在說什麼了,再分享一些類似的友誼觸礁時刻,像是他們的兄弟姊妹
,或是你自己也曾經跟朋友不愉快。這些故事可以讓他們知道,任何人都會經歷這種難受的感覺。
二、拍拍、抱抱給安慰
除非你的孩子厭惡碰觸,否則親子間的抱抱和肢體安撫比言語更能帶來立即的寬慰。
許多研究證實,人際肢體接觸的好處,比方說,被擁抱可以降低血壓,帶來被關愛的感受和安全
感。
如果孩子感到沮喪,在任何言語之前,搓搓他們的背,抱抱他們或是握住他們的手。如果一下子
詞窮找不出安慰的話,就給孩子大大的擁抱說,「對啊,我知道,這好糟糕唷」。
有時候,不率先開啟對話,反而也能給孩子多一些時間準備,說說自己的傷心。
三、他們教導孩子質比量重要
10至13歲的孩子特別容易用「自己有幾個朋友」來定義自己的價值。所以,別意外,你很可能
曾聽到孩子們在比「我有50個朋友,那你呢」?
小小的年紀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質比量更重要。一份研究報告發現,一個擁有很多交情不深朋
友的青少年,更可能成為焦慮的大人。
此外,孩子也還不懂,受歡迎不一定能減輕孤獨感。因為「人氣旺」本來就是一個不穩定、難
以維持的社交狀態。
慢慢給孩子一個觀念:他們不用有幾百個朋友。如果有一小群忠誠、值得信任,又總是支持你
的朋友,那就足夠了。
《教育心理學期刊》一篇研究發現,同儕接受度固然重要,但一份堅實、健全的友誼,也與良
好的學校表現和心理健康息息相關。
四、聚焦積極正向的事
孩子很容易糾結於讓他失望的事,因而忽略了生活中還是有好事發生。
家長們當然要關切什麼事讓孩子不開心,但也需要費心讓他們關注最近發生令人雀躍的事,讓
他們不要忘了欣賞更樂觀、明亮的遠景。
五、給孩子希望
養出有韌性、高社交智商孩子的爸媽總是告訴子女,雖然當下發生的事,讓他心理不好受、很
難熬,但這是暫時的。因為情況總是會好起來。
可以告訴他們,因為人會長大,會變成熟,看待事情的方式會不一樣,而他們的朋友也是。因
此,面對讓人困擾的人際關係,需要一點耐心。有些時候這或許不是靠自己就能扭轉的,但現
階段能夠掌控的往往是自己面對社交挑戰時的心態。
別擔心你的輔導會做白工,目前已有實驗證實,你的開導真的可以提升孩子的心理韌性。
在一個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來一群大一學生。實驗組被要求閱讀一篇有關個性如何改變的腦科
學文章,接著,再閱讀成年人自己如何學會看淡人際衝突的經驗分享。在看完這些文章後,研
究人員請這些學生寫下鼓勵小學生的建議。
對照組則什麼都不做。
最後,研究人員讓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都接受劍拔弩張的對話情境。
結果發現,在緊張對話過後,實驗組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濃度比對照組少了10%。這代表
的是,接受過開導的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壓力。不僅如此,在那個學年結束後,實驗組的學
生憂慮的比例比對照組少了40%,學業成績也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