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陪孩子學習時加點趣味感提升成效

最近讀到一本書引用英國一項研究,試圖證明「趣味感」是兒童學習重要的因子。在這項實驗中,先預設一個反直覺的情境:

 

1 世界上所有的貓都會汪汪叫。

2加菲是一隻貓。

3請問加菲會汪汪叫嗎?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看到這種虛擬的假設性提問,解讀上當然不困難;但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顯示,十歲以下的兒童,經常無法正確解讀這種反直覺的問題。在他們的認知裡,貓應該只會喵喵叫,不會汪汪叫,所以如果研究人員平鋪直敘的提問,孩子常常愣在當下,不知道答案。

 

       但在這項英國的實驗裡,若研究人員使用另一種遊戲式的語調,來問這群小朋友上述的情境,得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結果。搭配暖場、手勢、抑揚頓挫的音調,在孩子的笑聲中,不要說十歲了,連四歲的兒童都能對這假設性的提問,說出「加菲貓會汪汪叫」的答案。換句話說,嚴肅死板的教學令大腦僵化,但趣味的遊戲和語調,能讓孩子提早建立邏輯思維。

 

       曾經在本專欄,我寫過一篇類似的文章,提到研究顯示,培養孩子邏輯思維的第一步,就是時常引導他的創意發想。而今天找到的這篇研究則告訴我們,要引導孩子的創意,唯一路徑就是透過遊戲和趣味感,才能打破既有框架,建立新的邏輯思維。

 

「努力學習」不等於「枯燥乏味」,玩樂的有趣感有助於學習、效率與邏輯思維的建立。

 

不只一位家長告訴我,他的孩子聽了《黃醫生說故事:身體的故事》有聲故事之後,流鼻血會自己處理,不需要大人幫忙,我聽了非常驚訝。

 

       印象中,我在故事裡編了一段順口溜,融入處理流鼻血的四個步驟,因為時間已過了好幾年,其實自己也忘了口訣內容。但在死板的知識端出來之前,我先鋪陳了一段好笑的故事,且在錄音時加入各種搞笑的「口技」,逗孩子們開心,可能就在這種趣味感中,他們不知不覺記下所需的知識。

 

        當年在陪孩子寫枯燥乏味的作業時,我會自己拷貝一份生字簿,將每一格用橫排英文字母A、B、C,以及直排數字1、2、3依序編號,然後跟孩子在生字簿上玩「海戰棋」(Battleship)遊戲或踩地雷,在嘻嘻哈哈聲中,不知不覺生字也寫完了。

 

        遇到背佳言美句、唐詩三百首的痛苦時光,只要搭配誇張的曲調,或者搞笑的肢體動作,孩子們看到爸爸扭曲的表情,心情放鬆之下,也比較容易記誦。我還能舉出更多生活上的實際應用,證實兒童所謂的「玩中學」,真的要先有「玩」,才能「學」。

 

        其實不只是孩子,大人也需要遊戲感,來增進工作效率。許多網路公司的辦公空間被設計得像大型遊樂場,我曾經參觀過台灣Facebook的總部,有麻將桌、卡拉OK室、無限量的飲食區,和桌上足球台等。由此可知,在這種特別需要發揮創意,或特別需要動腦思考的產業中,遊戲是解放大腦的重要一環。

 

        學習有趣嗎?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可以變成愛玩的孩子,成為有趣的父母、有趣的家長,以及更有效率的學習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山附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